【摘 要】
:
本文基于中国东部地区(110°E以东)315个站近50a(1963-2012年)的地面观测资料,比较了冬、夏季地面比湿(以下简称比湿)的时空分布异同;分析了地理因素(经度、纬度、海拔高度)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中国东部地区(110°E以东)315个站近50a(1963-2012年)的地面观测资料,比较了冬、夏季地面比湿(以下简称比湿)的时空分布异同;分析了地理因素(经度、纬度、海拔高度)对比湿空间分布的影响;探讨了降水及气温与比湿的空间耦合关系;并重点定量分析了比湿随气温的变化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东部地区冬季比湿的均值以秦岭—淮河线为界,呈现出“北低南高”的纬向分布特征;夏季比湿的均值整体上明显大于冬季,呈现由东部沿海向内陆递减的分布特征。一般而言,比湿均值较低的地区通常其变率较大。(2)近50a东部地区冬季比湿呈现一致上升趋势,冬季比湿的变化趋势在秦岭—淮河北部明显高于其南部。夏季比湿的变化趋势小于冬季,以秦岭—淮河线为界呈“北正南负“的分布特征,夏季比湿在其北侧呈上升趋势,其南侧为下降趋势。(3)东部地区比湿均值(变率)空间分布总体上受到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影响,越往西、越往北、海拔高度越高,东部地区比湿均值越小、变率越大。总体上,纬度对比湿空间分布的影响最显著,经度和海拔高度的影响次之,且经度对比湿变率空间分布的影响较对比湿均值的影响明显,海拔高度对夏季比湿空间分布的影响较冬季明显。(4)东部地区比湿与同期降水、气温存在显著同位相空间耦合关系。冬、夏季降水偏多(少)的地区,对应其比湿偏高(低)。气温与比湿的空间耦合关系较降水与比湿密切,冬、夏季气温偏高(低)的地区,对应其比湿偏高(低)。(5)东部地区比湿基本上随气温升高而增大。冬季比湿随气温平均增长率呈现出“南北低,中部高”的分布特征;夏季比湿随气温平均增长率整体上小于冬季,高值位于渤海湾地区,在秦岭—淮河以北呈从渤海湾向内陆递减的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呈从南向北递增的分布。(6)东部地区冬季比湿随气温增长率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减小,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无明显趋势变化。东部地区夏季比湿随气温增长率在20世纪90年代后均出现明显减小。
其他文献
本文为一篇高校汉英新闻编译实践报告,所描述的任务为作者参与的天津大学的网页新闻汉英编译实践工作。报告选取了编译实践中的多则新闻文本作为案例分析对象,探讨了德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诺德的功能+忠诚翻译原则对于高校汉英新闻编译活动的指导意义。报告介绍了作者在编译实践中所遇到的诸多难题,并详述了作者如何在功能+忠诚原则的指导下,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最终实现译文的既定功能。译文的可接受
为量化估算陕西省植被碳汇,评估陕西省碳收支状况及对各自然、人文要素的响应。本研究基于CASA(Carnegie Ames Stanford Approach)模型,估算了陕西省2003~2012年逐月植被净初
首先利用1979~2002年ERA-40、ERA interim. JRA-25和NCEP-DOE AMIP-Ⅱ(NCEP-2)再分析资料,采用向量场的自然正交展开、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了不同资料所揭示的东亚夏季风
利用1979-2011年的NCEP再分析月平均资料、CMAP月平均降水资料和中国160站降水资料,采用小波分析、EOF分析、合成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印度尼西亚地区的气候变动特征
热带云团是台风生成的前兆,虽然一些研究将近20年来台风不活跃与大尺度环境场相联系,但是还没有人分析台风不活跃期热带云团的活动特点。本文利用目前仅有的1989-2009年全球
飞沫颗粒两相流在自然界和现代流体机械中普遍存在,研究其运动规律和其在湍流流场中的作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自然界和工程界的很多相关现象,并在实践中加以利用,改进和
为了更好模拟预估降水,本文提出一种对标准化时间序列加权集成的方法。本文利用IPCC-AR4提供的10个气候模式模拟的20C3M和A1B情形下的逐月降水资料和IPCC-AR5中10个气候模式
在本文,我们定义了对偶Lorentz空间中的类光Mannheim曲线,并且证明了对偶Lorentz空间中不存在类光Mannheim曲线.进一步,我们证明了对偶Lorentz空间中存在伪类光Mannh eim曲线
21世纪以来,蛋白质结构建模的课题成为了热点研究范畴,该课题丰富并发展了蛋白质结构分析理论,解释了蛋白质功能与结构之间的关联,对蛋白质空间三维结构预测等方面有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