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风温肺热病是临床常见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肺炎、支气管周围炎和急性支气管炎等急性肺部感染疾患。风温肺热病在儿科更为常见,且易反复发作。通过理论探讨和临床前瞻性的队列研究的方法,探索阳明内热与风温肺热病的病因学相关性,为风温肺热病的临床防治提供思路。研究对象与方法:1、理论探讨。通过文献研究以及理论阐发,通过分析风温肺热病、阳明内热的病位病性,厘定了二者的概念,并结合中医传统理论“内外相合”、“同气相求”等理论,探讨了内伤对外感疾患的影响。阳明内热病位在胃肠,风温肺热病病位在肺,分别在内伤与外感、脏腑间存在密切关联,通过理论研究证实了阳明内热对风温肺热病的发病具有影响,为临床队列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2、临床前瞻性队列研究。2013年4月~2013年7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部就诊的1~18岁的呼吸道易感儿。依据阳明内热诊断标准,以阳明内热为暴露因素分为暴露组与非暴露组。随访6个月,每3个月随访1次,共随访2次。详细记录随访期间的风温肺热病发病相关信息等。资料采集完成后采用Epidata3.1软件,双人双重比对录入。采用SAS Enterprise Guide 5.1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实际纳入334例,随访成功320例,失访或不配合者14例(4.19%);其中暴露组227人(70.9%),非暴露组93人(29.1%)。暴露组的6个月发病次数为2.9339±1.70113;非暴露组的6个月发病次数为2.2473±1.76719。2、暴露队列随访6个月发病率为95.15%,非暴露队列随访6个月发病率为84.95%,暴露队列发生风温肺热病次数高于非暴露队列(P<0.05),RR>1。3、统计分析显示,阳明内热积分与风温肺热病发病次数的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阳明内热积分的增高,风温肺热病的发病次数在增高,基本成线性趋势。4、不良饮食结构积分与阳明内热积分存在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不良饮食结构积分对风温肺热病发病次数无显著相关性。5、采用相关分析筛选风温肺热病发病的高危因素,发现年龄、目眵、皮肤起疹、梦语、夜磨牙、舌红、舌苔等对风温肺热病的发病次数具有相关性。采用线性回归筛选风温肺热病发病次数的危险因素,分别是鼻痂、舌红、过敏呈正相关。线性回归方程为Y=-0.060+0.103X1+0.106X2+0.238X3-0.082X4(Y 为 6 个月风温肺热病发病次数,X1为鼻痂,X2为舌红,X3为过敏,X4为口干)采用相关分析筛选呼吸道感染发病的高危因素,发现大便干、大便频次、易汗出、消谷善饥、鼻痂、手足心热、便臭、舌红、舌苔等对风温肺热病的发病次数具有相关性。采用线性回归筛选呼吸道感染发病次数的危险因素,分别是大便干、鼻痂、夜磨牙,呈正相关。线性回归方程为 Y=3.778+0.401X1-0.113X2+0.293X3-0.292X4+0.198X5(因变量Y为6个月风温肺热病发病次数,X1为大便干,X2为体重指数,X3为鼻痂,X4为目眵,X5为夜磨牙)6、筛选不良饮食结构对阳明内热的高危因素,线性回归方程为Y=16.245+2.61X1+1.747X2+1.609X3+3.716X4+2.749X5+1.152X6+1.11X7(因变量 Y 为阳明内热暴露程度,X1为油腻食物,X2为饼干类,X3为肉食,X4为过敏病史,X5为粘腻饮食,X6为饮食过饱,X7为罐装果汁)。结论1、阳明内热是风温肺热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平素阳明内热程度越重,风温肺热病的发病危险度越高。即平素有阳明内热者,比无阳明内热者,罹患风温肺热病危险度高。2、阳明内热是呼吸系统感染发病的危险因素,平素阳明内热程度越重,呼吸系统感染病的发病次数的危险度越高。即平素有阳明内热者,比无阳明内热者,罹患呼吸系统感染的危险度高。3、不良饮食结构是造成阳明内热的危险因素。平素不良饮食结构越明显,平素阳明内热程度越高。4、在风温肺热病的防治中,需要重视平素阳明内热状态对风温肺热病发病的影响。同时需要改善平素的不良饮食结构,以减轻阳明内热的程度。清除或降低平素阳明内热,有助于降低风温肺热病的发病次数。对预防风温肺热病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