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构建目标导向早期活动(EGDM)康复方案,比较该方案与常规措施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讨该方案对患者肌力、ICU获得性衰弱(ICU-AW)发生率、活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等的影响,并分析其应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类实验性研究,按照入院顺序在南昌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5月,综合ICU住院的机械通气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2019年6月-2019年12月综合ICU住院的机械通气患者40例作为干预组。干预组于入ICU治疗初期,生命体征平稳后24小时内,即应用目标导向早期活动康复方案实施康复治疗,对照组应用ICU常规康复治疗。分析比较两组干预期间一般资料,实施干预前、干预后第3天及第7天英国理事会肌力评分(MRC肌力评分)和生活自理能力量表评分(BI评分)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ICU-AW发生率、ICU患者活动能力(IMS量表)、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收集了干预的第7天早期活动前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的数据,比较干预前、干预时(早期活动开始后10 min)及干预后(早期活动结束后10 min)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状况。结果1.一般资料该研究最终纳入研究对象80例,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别、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MRC肌力评分及BI评分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3天、干预后7天的MRC评分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两组患者MRC评分的时间效应(F时间=84.127,P<0.001)、分组效应(F组间=9.017,P=0.001)和交互效应(F交互=21.580,P<0.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干预后3天MRC得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第7天MRC得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3天、干预后7天的BI评分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两组患者BI评分的时间效应(F时间=186.614,P<0.001)、分组效应(F组间=20.429,P<0.001)和交互效应(F交互=6.258,P=0.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干预前BI得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天与干预后第7天BI得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ICU-AW发生率、ICU患者活动能力(IMS量表)、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两组患者ICU住院期间ICU-AW发生率比较,对照组发生例数为14(35%)例,干预组发生6(1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比较对照组ICU活动量表评分低于干预组[(5.23±1.53)分VS(6.10±1.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比较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高于干预组[(9.50±2.87)天VS(7.35±3.33)天];对照组ICU住院时间高于干预组[(14.10±4.75)天VS(10.35±3.53)天];对照组总住院时间高于干预组[(24.83±7.21)天VS(18.63±5.81)天];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安全指标干预组在实施干预过程中未发生意外拔管、跌倒等严重不良事件。比较干预的第7天干预前、干预时(早期活动开始后10 min)及干预后(早期活动结束后10 min)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状况,数据显示干预前、干预时、干预后患者的生命体征、末梢氧饱和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EGDM康复方案可提高ICU机械通气患者肌力,有效预防或减少ICU-AW的发生,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增强患者转出ICU时的活动能力,缩短机械通气、ICU住院及总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干预达到了预期的疗效并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2.基于目标导向的早期康复方案为ICU机械通气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早期康复策略,亦为预防ICU-AW的发生提供了新的实践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