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子的“虚静论”思想主要是一种宇宙本源论思想,指天地万物由至虚至静生出。虚静是天地万物(包括人)的本性所在,所以“虚静”即是道。人既被生出,却往往由于物欲而失去了虚静本心,故虚静同时亦成为圣人明君治民的原则,即让人民回到不争的虚静无欲状态。庄子的“虚静论”思想主要是一种个体在遭遇群体时而不失去自由的思想。庄子讲“逍遥游”,是指个人自由境界的最大实现,而这种自由的实现,首先必须要忘我,即达到一种至虚至静的状态。忘我才能一生死,齐万物,实现心灵的自由超越,才能处人间世而自由逍遥。“虚静”是身心的最大自由,是身心处于一种完全忘我时的终极体验。列子“虚静论”思想有类于老庄,既表现了虚静的宇宙本源性,又超越了生死。其主要特点在于对“无”的推崇。无是对有的反拨,是彻底的虚空。列子从人生反面出发,给予“死亡”以深刻的意义,同时化解了一切生的执著,而进入绝对虚静空无的自由。管子的虚静论思想带有更多的理智色彩。讲求无为治国,在国治与心治之间搭建一种和谐。韩非子的虚静论则是以法为核心,道是法的补充和延伸。并同时赋予虚静一种超越精神——不仅超越异己,亦要超越自身,这是对老庄自然观的回归。荀子的虚静论立足于儒家之“格物致知”的思想,即只有心永远保持一种虚空的状态,才能使知不断增加,也才能使纷纭的物象得以秩序的存在,从而达到一种“大清明”的境界。可见虚静论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具有丰富内涵的理论。作为本体论,其为宇宙的起点和归宿提供了一种假说,也为中国文学发展提供了永久的资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理论;作为治国策略,其为统治者提供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作为养生之道,其对于人的身心调节及“气”的运用,提出了完整的看法,对东方医学的形成有巨大作用;作为修身养性的方法,其强力的塑造了中国人的思想性格……这几个层面中,本体论是基础,它指明包括人在内的万物均从属于虚静,从而一切要保持虚静,回归虚静,虚静是一种本真的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