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家河水库是西安市主要的供水水源之一,其上游来水水质对水库的运行管理至关重要。本研究对李家河水库上游水体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原位监测,分析了水库上游不同时期的水质和溶解性有机物特征,对水库上游夏季有色溶解有机物空间特性进行分析,并对扬水曝气技术对库区水体有机物污染的削减效果进行分析,制定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水源水质监控计划,为水源水库给水提出理论和实践依据;同时使用平行因子分析法判别李家河水库上游水体有机物组成结构与来源,为水源水库有机物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李家河水库上游水体溶解性有机物组分与来源的干、湿季变化特征;2)李家河水库上游夏季有色溶解性有机物的光谱特征及影响因素;3)扬水曝气系统对库区水体的混合充氧效果及对有机物的削减作用。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李家河水库区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变幅较大,降雨量年际分布不均匀,该流域降雨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特征,表现为夏秋多,冬春少,区域干、湿季明显;水库上游水体叶绿素a浓度和浊度均呈现湿季高、干季低的特征;干、湿季的总氮浓度无显著变化(P=0.142),湿季氨氮浓度显著高于干季(P<0.001);上游水体中高锰酸盐指数在干、湿季平均值分别为1.14和2.61 mg/L,干、湿季变化明显,而溶解性有机碳浓度在干、湿季无显著差异(P=0.268)。(2)李家河水库上游水体DOM(dissolved organic matter)主要由C1类络氨酸,C2类腐殖质和C3类色氨酸三个组分构成,C1组分荧光强度干湿季没有显著变化(P=0.226);C2组分在干、湿季变化明显(P<0.05);C3组分在干、湿季变化显著(P<0.001);干、湿季李家河上游水体中DOM既有陆生植物和土壤的输入,也有水体中微生物的贡献,但主要是前者。相关性分析表明水体DOM各荧光组分在干、湿季均与总磷呈正相关;在湿季,类络氨酸组分与叶绿素a、浊度和高锰酸盐指数呈正相关,而在干季无相关性。(3)2019年夏季对水库上游东、西采峪水质状况分析发现,东、西采峪总氮浓度无差异性(P=0.260),但均属于劣V类水质;总磷浓度较低,东、西采峪TP浓度属于国家I类~II类水体;东、西采峪氨氮浓度差异显著(P<0.001),氨氮浓度均处于国家I类水体;东采峪高锰酸盐指数平均值为1.53 mg/L,与西采峪浓度差异较大(P<0.001),西采峪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平均值为2.25 mg/L;东、西采峪DOC浓度差异性显著(P<0.05)。(4)2019年夏季李家河水库上游水体有色溶解有机质由类色氨酸组分C1、短波类腐殖质组分C2和长波类腐殖质组分C3组成。水体荧光指数FI(2.36±0.20)、腐殖质指标HIX(3.66±2.47)、自生源指标BIX(1.56±0.82)和新鲜度指数(β:α)(1.33±0.62),以及光谱斜率比S_R(0.76±0.25)表明水体CDOM呈现强自生源、低腐殖化和非陆源的特征。冗余分析结果表明类腐殖质组分(C2、C3)受藻类代谢和微生物作用影响,而类色氨酸组分(C1)与陆源输入有关,类色氨酸组分C1与溶解性总氮呈负相关关系,类腐殖质组分C2和C3与总磷、溶解性总磷和DOC呈现正相关关系。(5)2019年李家河水库扬水曝气系统运行初期,热分层现象明显,底部处于厌氧区域,随着系统的运行,热分层现象消失,垂向溶解氧浓度趋于一致并稳定在8?10mg/L左右。扬水曝气系统对有机物的削减效果明显,截止运行结束,DOC浓度和高锰酸盐指数降低到1.23mg/L和3.08mg/L,分别削减了44.8%和10.5%。C1、C2、C3组分的平均荧光强度已降至2877A.U.、800A.U.、606A.U.;表层、中层和底部水体CDOM浓度分别削减26.3%、20.8%和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