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骶3神经根电刺激对急性完全性脊髓损伤致截瘫后肠道功能障碍的并发症肠道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的影响。以揭示急性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导致肠道菌群移位的确切机制,阐明电刺激骶神经根的治疗原理,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治疗的新思路。方法1、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紊乱模型:采用Fehlings法,用动脉瘤血管夹横行钳夹脊髓致横断。通过监测SCI前、后(10、30、90和120 min)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共同验证脊髓是否完全横断。一部分(6只)家兔脊髓损伤前后分别记录胃肠多点生物放电、结肠肠管内压力和直肠肛门反射情况;另一部分(6只)家兔观察脊髓损伤后腹部症状及排便情况,于24小时剖腹观察肠道状况。2、脊髓损伤后,骶3神经根植入电极,电刺激采用从低到高的刺激强度直到家兔的尾巴和下肢出现颤抖性运动(阈值),以此为基础,采用三个强度参数(6、8、10伏)进行刺激,波频15Hz,波宽固定为400μs;然后固定刺激强度(6伏),分别采用(200、400和600μs)进行刺激,记录后进行分析,寻找最适合家兔的刺激参数,并观察大小便改善情况。3、兔脊髓损伤后截瘫,以截瘫后行骶3神经根电刺激为实验组(18只),不做刺激截瘫兔为对照组(18只),正常白兔为正常对照组(6只)。刺激参数为频率15HZ,波宽400μs,强度6-10伏,刺激时间10S,间歇时间20S,刺激10 min间隔10 min,每次刺激周期为两小时,每天两次(8:00-10:00 am、6:00-8:00 pm)。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于24 h、48 h和72 h(每点各6只)在无菌条件下,采集动物门静脉血进行内毒素定量测定和细菌培养,采集肝、脾、肠系膜淋巴结作细菌培养并进行菌种鉴定。取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动物的肝、脾、肠系膜淋巴结、小肠进行病理切片HE染色检查,取小肠进行电镜检查。结果1、胸6节段钳夹致急性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立即出现尿潴留,腹胀进行性加重,排便困难;全胃肠道功能紊乱,小肠肠管胀气明显,肠壁透光性增强,蠕动减弱;盲肠、结肠和直肠大量粪便堆积,触之较硬结,远端肠道蠕动明显减弱。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以单袋结肠和远端结肠蠕动减弱、直肠肛管顺应性降低为主。胸6水平钳夹致急性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胃肠道功能紊乱模型是研究脊髓损伤后肠道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的较好的模型。2、利用本实验中得到的电刺激参数,发现脊髓损伤后SNS能较好的恢复失神经肠道蠕动(主要单袋结肠、远端结肠)和直肠肛管的协调性,从而促进大便排出;排大便不如排尿迅速,需要较高的刺激强度和刺激时间。3、对照组和实验组脊髓损伤后都有内毒素血症和肠道细菌移位发生。电刺激S3神经根使实验组家兔排出的肠内容物明显增加(F=19.974, P=0.000),使血清内毒素定量水平下降致正常水平(F=16.786, P=0.000)且细菌移位发生率呈显著性减少(n=18, P<0.01)。而对照组家兔随截瘫时间的延长,内毒素血症含量和细菌移位的发生率不断的增多,各个组织的病理变化随着便秘程度的加重和内毒素水平的增高而越来越明显。但实验组的病理变化则没有对照组那么明显。结论1、胸6水平急性完全性脊髓损伤后可出现腹胀进行性加重,排便困难。单袋结肠和远端结肠的运动功能障碍,直肠肛管协调性改变,肠黏膜结构损害导致通透性增加以及肠道内大便的储留,细菌过度生长为急性脊髓损伤后内毒素血症和肠道细菌移位的病理机制。2、SNS能较好的恢复失神经肠道蠕动(主要单袋结肠、远端结肠)和直肠肛管的协调性,促进排便;排尿更早发生。本实验发现刺激参数为频率15HZ,波宽400μs,强度6-10伏,刺激时间10S,间歇时间20s,刺激10min间隔10min,每次刺激周期为两小时,每天两次(8:00-10:00 am、6:00-8:00 pm)较适合家兔。3、急性脊髓损伤后电刺激骶3神经根能较好促进肠道蠕动,促进肠内容物的排出,进而减轻内毒素血症和肠道细菌移位;有利于减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的产生及术后感染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