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翻译学以“忠实”来评判翻译质量。可是“忠实性”往往追求字对字的机械翻译,容易忽略整个语篇的衔接性和连贯性,导致整个译文衔接不当,失信于原文。二十世纪语篇语言学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开始重视语篇与翻译实践的紧密联系。衔接理论自提出以来就受到了西方和中国的语言学学者的重视,它对语篇分析、文体学研究以及翻译的发展都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翻译学者们已经将语篇语言学应用到翻译实践中。这主要取决于语篇语言学与翻译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两者都和语篇层次有关。韩礼德和哈桑合著的《英语中的衔接》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这本著作全面的解释了衔接手段的种类以及实现衔接的不同手段等。随着衔接理论的发展与完善,许多研究学者将衔接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中。立足于前人对语篇衔接的研究基础,本文采用比较分析和个案研究法,选取著名散文学家培根的作品《培根散文集》以及曹明伦和水天同的中文译本为研究对象。试图从衔接手段(包括照应、替代、省略、词汇衔接和逻辑联系)角度对比分析英汉译本,旨在解决三个问题:第一,培根散文英汉版本中衔接手段的不同是什么?第二,通过培根英汉版本的比较,我们能从中得到哪些英汉翻译的一般性规律?第三,曹明伦和水天同两位译者各自的翻译特点是什么?本文研究发现:1.英汉语言的衔接手段不仅有相似还有差异,且差异大于相似。2.通过对培根散文中英版本的实例分析,并得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一些启示:由于英语语篇中人称照应要多于汉语语篇,因此在进行英汉翻译时,可以适当缩减英语语篇中的人称照应;由于汉语中不包含类似英语的定冠词“the”,所以若在英语语篇中遇到指称照应时,可以对定冠词“the”进行减译;而通过对比照应的分析可以看出英语中形容词和副词多曲折变化,汉语则很少,所以在英汉翻译中,可通过改变原词的形式达成语篇之间的衔接效果;而英语中的替代和省略也都多于汉语语篇,因此在英汉翻译中,可适当将已出现的或已省略的单词进行原词复现;而在词汇衔接中,可使用概括词来代替英语语篇中出现的同义词,反义词,上下义词等,并根据汉语语言习惯对其作出适当地调整。3.曹明伦和水天同的译本都对英汉衔接手段出现的差异作了相似的处理,比如通过重复使用上文出现过的词语或内容以及相同的句式结构来照应原文达到英汉语言的衔接,通过使用“的”结构或重复原词再现原文内容,将英语中的省略部分补全,使用同一词指代下文出现的相似内容等。两位译者在处理培根散文中的衔接手段时有颇多相似之处,但两位译者的译本又都各有其特点:水天同更偏向使用一些排比句式及常用的白话文像“之、底、盖”等词语,使译文的整体特色更接近目标译文;而曹明伦先生更注重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且偏向使用比较精炼的词汇来达到衔接效果。本文共包括六个章节。第一章为本文引言,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以及论文框架。第二章文献综述,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三章为本文的理论框架,介绍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以及衔接理论的发展。第四章、第五章为本文的主体,作者首先介绍了著名的培根散文集,然后从不同的衔接手段分析英汉文本中的具体例子,试图探究英汉衔接手段的差异以及曹明伦和水天同译本各自的特点。第六章对作者对比分析衔接手段在英汉译本的不同表现做出总结,得出英汉翻译实践中的一些启示以及本文的研究发现,不足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