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幸福是每个人都关心和追求的目标,幸福感是心理学中用来衡量自我幸福程度的概念。社会幸福感从社会层面研究个体的幸福感,主要关注个体在社会领域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任务,表明个体在社会关系中适应的好坏及其程度,关注个体对社会的贡献和融合。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期,面临求学、就业、人际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因此对大学生的社会幸福感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中,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更为鲜见。因此,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构建了大学生社会幸福感的理论模型并据此编制了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的大学生社会幸福感问卷,探讨了我国大学生社会幸福感的发展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1)大学生社会幸福感为一阶五因子结构:社会整合、社会认同、社会贡献、社会实现、社会和谐。自编的大学生社会幸福感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测量我国大学生社会幸福感的工具。(2)我国大学生的社会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3)大学生社会幸福感中的社会整合、社会认同维度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社会整合维度三年级时水平最高,且显著高于大二年级的水平;社会认同维度一年级时水平最高,且显著高于大三年级的水平。(4)大学生社会幸福感中的社会整合、社会和谐维度在性别上达到显著差异,表现为男生显著高于女生。(5)大学生社会幸福感中的社会整合、社会认同维度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社会整合维度,工科学生的社会幸福感显著高于理科和其他类专业的学生;社会认同维度,文科学生的社会幸福感显著高于理科和其他类专业的学生。(6)大学生社会幸福感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显著高于没有担任干部的学生。从诸因子上来看,在社会整合、社会和谐维度存在显著差异,都表现为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显著高于没有担任干部的学生。(7)大学生社会幸福感中的社会认同、社会和谐维度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在社会认同维度上,非独生子女的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在社会和谐维度上独生子女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8)大学生社会幸福感中的社会认同、社会贡献维度在不同的家庭月收入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家庭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学生的得分最高,家庭月收入3000元以上的学生得分最低,且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9)大学生社会幸福感中的社会认同、社会贡献、社会和谐维度在每月生活费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在社会认同、社会贡献维度上,每月生活费200元以下的学生得分最高,600元以上的学生得分最低,且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社会和谐维度上,生活费为400-600元的学生得分最高,200-400元的得分最低,且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10)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社会幸福感存在显著的相关,且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社会幸福感具有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