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疾病负担也在不断加剧,在中老年人群中,脑小血管病(CSVD)发病率居高不下。既往的研究认为大血管卒中引起的皮质病变是引起血管性痴呆的主要原因,但是随着认识的不断加深,发现多发皮质下的小血管病是血管性痴呆的主要原因,但是目前对CSVD发病机制及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报道尚少,因此有必要开展深入研究。目的1.探讨血清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水平与不同程度CSVD认知障碍的相关性。2.分析血清1,25(OH)2D3水平及相关因素在不同类型CSVD患者间的差别,并探讨在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募集2018.12-2019.11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记忆门诊就诊的患有CSVD的患者84例,通过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一般人口学信息,以及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1,25(OH)2D3根据合并基础疾病类型,合并认知障碍严重程度及同种脑小血管病不同严重程度患者1,25(OH)2D3的差异,探讨各组间1,25(OH)2D3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对84个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患有糖尿病及高血压进行分组,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高血压组及高血压糖尿病组,高血压糖尿病组血清1,25(OH)2D3水平与高血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cy,hs-CRP、Ca2+、Mg2+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84个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患有认知障碍进行分组,分为认知障碍组和对照组,各组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吸烟史、饮酒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障碍组血清Hcy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障碍组血清1,25(OH;)2D3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认知障碍组比较血清1,25(OH)2D3水平,中度认知障碍组血清1,25(OH)2D3水平下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及重度认知障碍组血清1,25(OH)2D3较轻度认知障碍组有下降趋势。3.对84个研究对象按照CSVD类型进行分组,不同类型脑小血管病患者血清中1,25(OH)2D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LDL-C、hs-CRP、Ca2+、Mg2+、P、Hc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血清1,25(OH)2D3水平较脑小血管病无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血清1,25(OH)2D3水平下降。血清1,25(OH)2D3水平与小血管性认知障碍程度可能有负相关趋势。2.不同类型脑小血管病患者血清1,25(OH)2D3水平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