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全区生产总值从2007年的6423.2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6万亿元,增加近万亿元,年均增长15.1%。人均生产总值由3300美元提高到10189美元,进入全国前列;地方财政总收入由835.5亿元增加到2497.3亿元①,增长2倍,年均增长24.5%。但内蒙古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农牧民收入增速缓慢,影响着内蒙古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2012年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7611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6元②。众所周知,实现农村牧区的小康,关键是提高农牧民的收入水平。转移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是提高农牧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促进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举本文以内蒙古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探究内蒙古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其存在问题,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意义及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核心概念的界定及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年鉴统计资料分析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发现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且文化程度低,转移后主要就业在技术含量低的行业,转移去向来看以区内转移、农村牧区到城市的单方向转移为主,且增收性转移和生态移民转移并存等等特点。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存在问题,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诸多问题,尤其目前转移的是农村牧区高素质青壮年,农村牧区的发展前途是令人担忧的,转移后就业质量的不高和转移空间的狭窄,影响农牧民的收入增长和有效转移,劳动力转移外部环境尚不成熟等等。第四部分找出了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城乡二元结构,教育投入的城乡差距,微小企业和第三产业欠发达以及农牧民文化心理、语言等自身的原因导致了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第五部分主要是解决问题,提出若想解决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就必须鼓励农牧民自主创业,重视农牧民工的权益维护,关注教育和培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继续推进关于农牧民工的政策范式的改变;同时还要借鉴国外劳动力转移的成功模式为内蒙古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科学转移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