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残疾人就业一直是我国政府就业工作中的一个关键和难题。残疾人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客观上由于自身先天或后天的缺陷导致其对就业环境有着与健全人不同的特殊需求,主观上该群体不可避免地遭受来自社会大环境各方面的偏见。残疾人庇护工场作为促进残疾人就业的保护性服务模式的典型代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残疾人群体的就业压力,提高了残疾人就业的成功率,促进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但是随着现实环境的变化,庇护工场自身定位不清,偏离了设立的初始目标,未来发展陷入困境。因此,庇护工场重新找准定位,转变发展方向势在必行。本文基于社会工作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增能理论、回归社会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等相关理论,在笔者于Z社区进行为期三个月毕业实习的基础上而完成。第一部分为导论,内容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国内有关庇护工场研究相关文献的综述以及与残疾人庇护工场相关的概念、理论的论述和本研究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的讲述。设立残疾人庇护工场是为了给残疾人提供一个暂时性、过渡性的安置场所,让残疾人学员通过康复训练、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实现再就业,回归正常社会生活,与健全人同享改革发展成果,但是由于我国庇护工场的发展历程较短,本土化模式尚在探索中,目前庇护工场的发展偏离设定的初始目标,转变发展方向是大势所趋,因此笔者探究残疾人庇护工场未来服务方向的发展路径,提出由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庇护工场未来的发展,引导庇护工场完成综合性服务方向的转变。第二部分是对合肥市Z社区残疾人庇护工场服务现状的介绍以及结合笔者实习期间对该社区残疾人庇护工场环境的实地观察、与相关人员的深入访谈,揭示当下我国残疾人庇护工场开展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庇护工场自身管理运营不完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后备资金不足、学员申请程序简单,忽视能力测评、工作内容简单枯燥、生活环境隔离化,缺乏社会联系、服务人员非专业人士以及对接企业少,就业转介率低等。第三部分是阐述残疾人庇护工场若想持续健康持久发展,就必须顺应当下发展形势,重新审视自我,找准定位,由单一安置服务向综合性就业服务发展方向转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针对残疾人庇护工场为学员提供服务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从宏观社会层面、完善自身现有的就业服务体系和对接回归社会网络系统三个维度提出应对策略,同时对庇护工场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见解,由现有的单一安置服务向综合性就业服务转变,变保护性服务模式为准备式就业服务模式,着重强调必须引入专业的社会工作,由专业的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庇护工场未来的发展,社会工作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引导庇护工场完成未来发展方向的重大转变,最大化地发挥帮助残疾人群体实现通过就业回归社会,融入社会愿望的独特作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残疾人群体社会性大融合。第四部分是对本次研究的总结与反思,总结本次研究的主要论点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对社会工作介入庇护工场未来发展从价值观、理论方法、实务模式和评估四个方面进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