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氧化氢(H2O2),作为一种绿色氧化剂,已广泛地应用在造纸、水处理及精细化学品合成领域。目前蒽醌法H2O2生产技术在全球市场处于主导地位,但由于工艺过程复杂及设备投资大等问题,该技术只有在大规模集中生产时才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对于大多数分散用户而言,使用H2O2就必须承担其安全存储及带水运输过程引入的附加成本。而近年来,以H2O2为氧源的钛硅沸石催化丙烯环氧化技术,作为传统环氧丙烷生产工艺的理想替代技术,在工业化过程中也受制于商品H2O2的高昂成本。因此,小规模、低投资、方便灵活的H2O2生产新工艺越来越受研究者们重视。目前此领域最活跃的研究集中在贵金属催化氢氧液相直接合成过程,但由于该体系固有的多相间传质及产物分解等问题,致使其在近百年的漫长发展后,仍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氢氧等离子体直接合成H2O2技术,以其工艺简单、产物纯度及浓度高等特点,已成为极具潜力的H2O2合成新方法之一。然而,同大多数等离子体化学技术一样,该合成过程中较低的能量效率严重限制了它的工业应用。因此,为推动该技术的工业化进程,须选择适宜的放大合成路线及设计稳定高效的放大反应器。另外,作为一种方便灵活的现场H2O2合成方法,该过程可与丙烯液相环氧化集成生产环氧丙烷,以减少H2O2存储及运输过程的成本。为解决以上问题,本论文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氢氧等离子体合成H2O2的实验室放大研究及其与丙烯液相环氧化工艺的集成研究,探讨了放大合成H2O2过程中的反应特性及能效变化规律,并对所用的反应器进行了优化。此外,分析了H2O2合成过程中决定能量效率的主要因素,并对电源与反应器负载间的阻抗匹配问题做了探索研究。研究中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并联连接的多个介质阻挡放电管构成的反应器,在常温常压下研究了氢氧等离子体放大合成H2O2过程的反应特性及能量效率。发现放电管数量的变化对氢氧等离子体的放电模式没有明显影响,H2O2选择性维持在64%左右,不随管数及注入功率改变。注入功率为4.9~5.0 W、原料气停留时间为18 s、放电频率为14 kHz时,放大过程中H2O2产能由7.1 mmol/h增至20.1 mmol/h,反应器能效由50 gH2O2/kWh增至136 gH2O2/kWh。合成过程的总能效受制于极低的电源能量注入效率,后者的提升需通过优化电源与反应器负载间的阻抗匹配来实现。2.放电管电极间距、高压电极材质、放电区长度及放电频率对H2O2合成过程中的反应特性及能量效率有重要影响。采用窄极间距的金属高压电极放电管既有利于反应器能效的提高,也有利于氧转化率及H2O2产率的提高。适当增加放电区长度及放电频率也可提高合成过程中的氧转化率、H2O2产率及反应器能效。使用电极间距为1.0 mm、放电区长度为30 cm的金属高压电极放电管,原料气总流速及氧浓度分别为420 ml/min和4.8vol%、电源放电频率为16 kHz、注入功率为2.9 W时,单管反应可得到高达151gH2O2/kWh的反应器能效。将其应用于三管放大合成,原料气总流速为630 ml/min、电源放电频率为14 kHz时,最高可得到165 gH2O2/kWh的反应器能效和8.7 gH2O2/kWh的总能效。3.放电系统中,电源变压器漏感L与反应器负载等效电容C形成的LC电路中存在谐振问题,电源工作于谐振频率fR时其与反应器负载间的阻抗匹配最优。电源工作频率fW与fR间的偏离越大,电路的阻抗匹配程度越差,电源的能量注入效率越低。为提高反应器能效,需采用窄极间距的金属高压电极反应器,且应在较高频率下放电。在此基础上设计电源时,应在一定范围内减小变压器漏感L,使fR增大,同时调整fW,使放电系统在较高频率范围内实现阻抗匹配。由此可同时得到较高的反应器能效和电源能量注入效率,使合成H2O2过程的总能效得到大幅提升。4.等离子体法H2O2直接合成过程可以安全、简洁地为选择氧化反应提供高纯度的H2O2氧化剂溶液。利用该法现场制备的氧化剂溶液,成功实现了氢氧等离子体合成H2O2技术与丙烯液相环氧化反应的集成。在常温常压下,放电反应器的注入功率为3.5W、原料气停留时间为18 s、甲醇溶剂的补入速率为13.2 ml/h时,可得到流量为12 ml/h、浓度为0.70 mol/L的H2O2氧化剂溶液。固定床反应器进料中丙烯/H2O2摩尔比为4.2、反应温度为50℃、压力为3.0 MPa、进料总空速为3.7 h-1时,在18 h的运转过程中,此集成装置运行平稳,H2O2转化率和有效利用率分别保持在92~94%及72~77%,环氧丙烷选择性与产率稳定于94~95%及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