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明时期,社会动荡,学术风气则是呈“三教合一”趋势,佛教的地位衰微。作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蕅益智旭,为了拯救这个局面,通过援儒入佛的方法,挽救佛教。他以“心性之学”作为会通佛儒的桥梁,摒弃了传统僵化的程朱理学,以孔颜心学为千古道脉,以阳明之所悟为孔颜真传、以阳明心学作为沟通佛儒的桥梁,认为阳明心学乃是佛教证成之法。智旭致力于把佛教义理和儒家特色思想会通起来;以佛教之“觉”释儒家之“学”;以佛教之“性体”释儒家之“仁”。在三教合一背景之下,通过与儒家特色思想的结合,吸收了儒家思想,在新的机遇之下,佛学得以新生。此外,智旭还通过对儒家“道”“君子”“孝”做了引申与对比,把儒家之“道”与佛教“成佛”等同起来;对“君子”道德主体建设与佛教修行关联起来;此外,还用佛教的“出世之孝”与儒家的“孝”做了对比,突出佛教的救世情怀。智旭在会通佛儒同时,也在反思佛教内部矛盾。他力图整合诸宗内部矛盾、痛斥狂禅之病。他在复兴佛教同时,也在反思“四书学”,力图匡正当时社会背景之下僵化的儒学。总的来说,《论语点睛》切时应机、圆融儒佛,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一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