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美育思想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xy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是中国教育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他始终将美育放在教育活动的重要位置。经过海内外学人多年来的共同努力,陶行知美育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综合分析发现仍有所不足,如研究内容的重复化、研究成果碎片化等,这些问题制约着陶行知美育研究进一步深化。  本文研究对象是陶行知的生活美育思想,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一是对陶行知生活美育思想本身的解读。通过对研究文献梳理,发现许多研究成果并未给陶行知美育思想以独立地位,而是与德育、智育等内容混为一谈,这从侧面反映出陶行知美育作为具有独立研究价值的课题仍有待重视。本文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整体出发观照陶行知生活美育思想,并且从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的角度对陶行知生活美育思想变迁作考察,这也是一大创新点;二是对陶行知生活美育理论及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的研究。陶行知奉行“行知行”的实践哲学,注重“行”(即实践),他一生的美育活动都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断在实践中丰富理论内涵,并且以实践拓展理论价值;三是对陶行知生活美育的评价与影响做深入研究。本文力图综合运用辩证逻辑、分析比较的方法,对陶行知生活美育思想进行多层次、立体化、多角度的研究,考察其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价值。  全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  绪论分为三节。首先阐述选题背景,指出美育是生活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生活”是陶行知美育思想的逻辑起点和突出特点。导源于生活教育思想的美育思想,即生活美育思想,是陶行知审美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第一节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指出本选题旨在通过对现有资料的占有与研究,梳理出生活美育思想的基本脉络和框架,研究其价值与意义。其中,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有助于丰富和深化对陶行知美育思想的研究、有助于继承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资源、为推进素质教育提供借鉴与参考、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程提供借鉴与参考等方面;第二节是研究综述与研究现状,研究综述部分将20世纪以来的陶行知研究分为探索研讨期、纪念评价期、批判沉寂期、争鸣复兴期、发展实验期等几个阶段,并结合每个阶段的成果、热点、态势、特征等做简要梳理回顾。研究现状部分指出,陶行知生活美育研究肇始于20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而海外研究最早也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对美育的重视和陶行知研究的复苏,陶行知美育思想进入更多学人的理论视野,基于多样学术视角的研究成果也日渐丰富。通过对于所占有的陶行知美育材料研究发现,、陶行知生活美育乃至美育仍缺乏足够的关注和富有深度的研究成果,有很多问题尚待研究;第三节论述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指出在海内外学人多年来的共同努力下,陶行知美育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综合分析发现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在生活美育的视域内,以“生活”为特点,对陶行知生活美育思想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  正文共分为五章,分别从生活美育思想的提出、基本观点、主要特征、生活美育实践、评价与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章,从文化背景、理论渊源和理论基础三方面把握生活美育思想的背景。第一节论述文化背景,主要围绕陶行知的徽文化基因、求学与成长经历以及同辈学友影响展开讨论;第二节探寻理论渊源,指出陶行知的生活美育建构于中西双层文化底色之上。从最初对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批判继承,到留学美国期间对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接受与转化,期间还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使陶行知经历了从“行知”到“知行”再到“行知行”的转变,并实现了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思想飞跃;第三节阐述理论基点,通过陶行知早期的美育活动,可以发现生活美育思想伴随平民教育和生活教育的逐步推进而不断完善。陶行知从平民教育理论和生活教育理论出发,构筑起具有时代内涵和个人特色的生活美育理论体系。  第二章,从宗旨、内核、方法与基本原则等方面分析陶行知生活美育思想的基本观点。陶行知重视生活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属性,将审美教育生活化,主张在广阔的生活中实施美育。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与艺术三者之间具有天然的、有机的联系。他将生活、教育与艺术置于审美的视野下重新审视,发现了三者在审美维度上的关系之美,并从其关系出发探讨生活审美教育问题。此外,陶行知生活美育始终贯穿一条以真善美为旨归的育人红线,主张实施“知情意合一”与“智仁勇合一”的情感教育。主张“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发挥诗歌强大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第二节指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本质是一种美育化的教育,以“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是不艺术的生活,就是不艺术的教育”为其理论内核;第三节指出“生活力”是陶行知生活教育中的独特概念,它产生于自然社会里的生活,是陶行知生活美育思想的内在要素。生活美育的实施方法是培植向上的“生命力”;第四节探讨陶行知的生活美育实践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寓教于娱乐”、“因材施教”、“启发性”教学等原则,这也是陶行知生活美育实施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准则。  第三章,通过前两章的分析可以看到,陶行知生活美育以生活为中心,体现出“生活化”的特点。第一节主要讨论其生活化的特征,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生活化”也是陶行知生活美育的首要特点,学生在生活与自然、社会和艺术的互动关系中提高审美趣味;第二节分析生活美育思想的“平民化”特征,指出其倡导“大众的艺术”,面向平民开展审美教育,以艺术作品直击心灵的作用感染人、改造人;第三节探讨其“全面性”的特征,认为生活美育的全面性主要体现在陶行知强调将身体和精神的健全放在人格健全之前,其中,健全的身体是前提,愉快的精神是旨归;第四节分析其“终身性”的主要特征,指出生活美育主张进行终身的艺术教育、获得终身的艺术生活,其横向联合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实施美育,纵向来看,人生各个时期都无法脱离美育滋养,故主张从学前阶段开始接受生活美育。  第四章,主要讨论生活美育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理论与实践并重是陶行知生活美育思想的突出特点,本章通过分析生活美育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活动,探究两者的内在关联。陶行知重视教育实践,他面向学校开展审美教育,以创办晓庄师范学校和重庆育才学校为例,梳理教育目标、设置课程,分析其将建设“诗的学校”作为学校美育工作重要内容;第二节是社会审美教育,基本思路是面向社会开展审美教育,对大众普及文化艺术知识、开展文学艺术创作活动,以此提升大众的文化修养、道德水平、科学素养以及审美品格是生活美育的重要组成。  第五章,阐述陶行知的审美教育思想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指出其生活美育思想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第一节,梳理分析前人对陶行知及其美育思想的肯定及批判,研究陶行知生活美育在海内外的传播情况以及对中国现代美育的影响。指出他以崇高的理想将美育之种播撒在中华大地,以开放的办学思路让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第二节,讨论陶行知美育思想的理论和社会价值,综合分析得出陶行知生活美育对中国现代美育建设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对网络时代审美教育的启示。
其他文献
在当前提倡“创新发展”的现代化教学过程中,以往传统的“√”和“×”式作业评语,已经不能从各个方面准确评价一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品质。从“激励、唤醒、关怀”三个方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