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日媒体对钓鱼岛事件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o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作为一门新兴的语言学手段,不仅关注语言的结构和意义,还关注语言在社会语篇中的实际应用。随着人们对语言和意识形态关系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使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手法来分析大众语篇的语言特征。作为大众语篇的主要体裁之一,新闻语篇尽管一再强调客观、真实,但是因为新闻事件是发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涉及到社会、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同时报道者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通过新闻语篇间接地传递给读者,因此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并不绝对,而往往隐藏着主观倾向和偏见。在分析新闻语篇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时批评性话语分析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纽约时报》、《卫报》和《朝日新闻》各选出5篇关于2012年钓鱼岛事件的新闻报道。运用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模型对所选的15篇新闻语料分别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进行批评对比分析。在文本分析阶段,主要通过概念功能的及物性和词汇选择以及转换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语言描述和分析;在话语实践分析阶段,从信息来源和转述方式两个方面对新闻语篇的生成和理解进行阐释;在社会实践分析阶段,从三家媒体的机构背景以及钓鱼岛问题的国际社会背景方面进行解释,进而揭示语言与意识形态、权利之间的深层关系,探讨媒体如何将不同的政治立场渗透到新闻报道语篇中。  研究表明,三家媒体报道均在刻意塑造一个经济脆弱、岌岌可危、恃强凌弱、野心勃勃、充满是非的负面中国形象,同时还否认中国对钓鱼岛的拥有权,大肆丑化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形象。而细微的差别在于,《纽约时报》的语言尤为犀利尖刻,《卫报》则在报道中不断提起美国并大力赞扬美国,而作为当事人的日本,《朝日新闻》则刻意把日本刻画成一个受害者来突出中国在钓鱼岛事件中的责任。由于媒体和政府的关系千丝万缕,相互依赖,所有的媒体都体现了它们所在国家的政治与经济体系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解读新闻语篇时,读者要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考意识,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各国媒体的新闻报道。
其他文献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的不断发展,外语写作教学呈现多元化的教学形态。受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一批服务于外语写作教学的智能计算机自动评阅系统应需而生。计算
中国外语教育已经走过60年的历程。在这六十年中,中国外语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建立了许多外国语学校,培养了许多外语人才,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中国的外语教育也存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