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业管理是以维护行业利益为目的,依据国家相关行业政策法规对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规范化管理,其管理层次介于政府宏观管理与企业微观管理之间,面向众多行业领域,对应诸多主管部门。我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现状决定了现行的“大政府小社会”行业管理制度模式,其规划、组织、协调方式多停留在宏观的“部门管理”层面,其实质是政府公共事务管理的一部分。行业企业群体作为行业主体,行业组织作为重要协调服务中介的活力被压抑,未能得到充分培育和发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前推进,这一模式已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基于这一现状,本文以我国质监部门行业管理制度为研究对象,以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比较借鉴发达国家政府部门行业管理制度经验,从我国质监部门行业管理现状入手,剖析行业管理过程中质监部门与行业组织、行业企业的关系,结合质监部门行业监管目标职能,浅析其行业监管效果,并由此探讨现行行业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着重站在质监部门的角度,分别从行业管理的宏观、中观、微观三大层面,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我国质监部门、行业组织及行业企业在质监行业领域日常管理工作中如何协调分工,厘清权责边界,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使得行业管理工作科学、高效、有序推进。也由此为质监部门行业管理职能与角色进行再定位,对其行业管理制度创新对策进行再思考,并结合实例给出我国质监部门行业管理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