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作为世界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经济体,其货币政策的调整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作为中国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和金融伙伴,美国的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的汇率、利率等经济变量均会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历史上发生的多次金融危机例如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7年美国次级债务危机均是美元作为世界货币体系霸主的体现,其每一次重要的货币政策调整均会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利率是宏微观经济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变量,是连接货币和实体经济的桥梁。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进行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金融市场利率期限结构的动态影响的研究可以使得中国货币当局更好的实现对货币政策制定的合理调整。同时,在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对利率期限结构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识别资本流向及其动态特征,这可以使得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上更具弹性。本文将使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首先基于现有的理论研究从利率渠道、汇率渠道和贸易渠道三个方面概述了美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以及对中国金融市场上利率的影响;其次描述性分析了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采取的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货币政策对美国本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影响;然后定性分析了利率期限结构理论以及中国金融市场上利率期限结构的现状;最后,本文选取了2002年1月至2016年9月的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美国M2增长率、3个月中国银行间国债收益率、1年期中国银行间国债收益率、5年期中国银行间国债收益率以及10年期中国银行间国债收益率数据,建立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函数等计量分析。实证研究表明:当美联储采取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操作时,对中国各期限债券收益率都会产生冲击,对中国的长期利率影响较大;美国货币供应量的上升在短期内会导致中国的短期利率水平上涨,长期内短期利率开始下降并回归正常。对中期和长期利率的影响路径基本一致,即美国的M2增速上升,则会导致中国的中期和长期利率水平出现下降。结合本文的研究结论,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政策建议:第一,当前我国监管部门应着重降低资金使用过程中因期限过度错配可能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同时利用去杠杆化来最优配置金融资源,以此来降低因金融资源供需而带来的结构性失衡风险;第二,我国需要加快发展和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的发展,重点发展利率的市场决定机制,强化基准利率的调控作用,同时在条件允许时应公布利率期限结构曲线;第三,在全球流动性趋紧的大环境下,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商业银行破产制度与保障措施,逐步建立起完善配套的风险隔离制度,以此来抵御流动性缩紧可能对我国银行体系造成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