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海洋特别保护区是海洋保护区的类型之一,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兼顾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海洋环境有序保护的一种方式。目前我国的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尚处于不完善阶段,通过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特别保护区是海洋保护区的类型之一,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兼顾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海洋环境有序保护的一种方式。目前我国的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尚处于不完善阶段,通过建设特别保护区实现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资源保护“双赢”的效果还没有充分显现。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的最佳形式,是海洋特别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对海洋特别保护区生态旅游适宜性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生态旅游资源,是海洋特别保护区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本文所研究的海洋特别保护区生态旅游适宜性,包含了保护区适宜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程度,以及在适宜开发的保护区中如何确定各功能区旅游开发类型等两方面的内容。首先在分析海洋特别保护区及生态旅游内涵的基础上,基于海洋科学相关理论、可持续旅游理论及低碳旅游理论,从生态旅游环境、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和外部开发条件四个方面确定评价因子,构建海洋特别保护区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以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选用生态位适宜度法构建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模型,将海洋特别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适宜度分为五个等级:很适宜、适宜、较适宜、不适宜、很不适宜;在确定适宜开展的基础上,基于生态旅游开发的敏感性分析,本文建立海洋特别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对海洋特别保护区的不同功能分区的生态旅游可开发类型进行探讨。并以江苏海门蛎岈山牡蛎礁海洋特别保护区为例,从生态旅游的适宜度及不同功能区的适宜开发类型两个方面开展实例验证,为蛎岈山牡蛎礁海洋特别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提出了建议。本文开展的海洋特别保护区生态旅游适宜性研究,是对海洋特别保护区开发的有益尝试和探索。理论上,海洋学与旅游学的交叉、海洋特别保护区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意义;实践中,有助于海洋特别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为政府对海洋特别保护区的规划、开发和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其他文献
居民消费引发的隐含碳排放是居民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和生活质量提升的同时,实现居民消费隐含碳减排是当前面临的巨大挑战。根据居民消费目的的不同,居民消费人均隐含碳排放会呈现出层次特征,正确、客观的认识人均隐含隐含碳排放需求层次特征的变化是隐含碳排放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为碳减排提供新思路,对生态文明建设具也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从“不同需求层次人均隐含碳排放如何进行差异化减排”这一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增长,人口不断膨胀,陆域资源、空间以及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与日俱增。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逐渐向资源丰富、地域广袤的海洋世界延伸。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
高速公路是现代社会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它的出现缩短了区域间时空距离,适应了人类对于速度和效率的追求,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并迅速成为区域交通运输网络的动脉和
Based on the many years of experience of large megacities,the exploitation of underground modes of transport for over two centuries proves that the best type of
大敦煌地区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月牙泉危在旦夕、西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萎缩、阳关与玉门关面临被吞噬的危险、敦煌绿洲与湿地退化、莫高窟病害累累等。党中央、国务院对敦煌生态问题高度重视,温总理于2006年3月31日、2007年1月11日和2007年3月6日分别做了三次重要批示。由蒋有绪院士牵头,组织完成的“大敦煌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战略”院士咨询项目,于2009年5月16日
中国区域旅游合作及大旅游的思想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已产生,并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就目前的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程度来看,现有的合作还主要是重形式
传统的点状管理模式给旅游业发展带来了资源保护不力、景点重复建设、无序开发、效益不佳等问题,多要素集成的面域管理呼之欲出。在主体功能区划的启示下,依托GIS技术,旅游空
目前,在我国游憩商业区(RBD)已成为城市旅游发展的新焦点的情况下,对游憩商业区发展评价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理论上,对游憩商业区的研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游憩商业区的相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