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乡镇公务员是乡镇一线的基层公务员,直接履行政府职能,直接服务于百姓,他们的能力高低直接影响政府的形象和执政能力。因此,乡镇公务员参加培训显得十分重要,以不断提高其自身能力和素质。但是从现实和已有研究来看,现有的培训效果不尽人意,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已有研究鲜有从培训活动系统的角度出发去研究和分析问题,难以触及和深入培训活动本身。因此,本研究使用活动理论的角度,从活动系统的分析出发,使用活动理论矛盾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镇公务员是乡镇一线的基层公务员,直接履行政府职能,直接服务于百姓,他们的能力高低直接影响政府的形象和执政能力。因此,乡镇公务员参加培训显得十分重要,以不断提高其自身能力和素质。但是从现实和已有研究来看,现有的培训效果不尽人意,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已有研究鲜有从培训活动系统的角度出发去研究和分析问题,难以触及和深入培训活动本身。因此,本研究使用活动理论的角度,从活动系统的分析出发,使用活动理论矛盾分析的角度,深挖X县现有乡镇公务员培训问题背后的原因和矛盾。本研究以X县为研究对象,采用四个研究层层递进。预研究中主要采用访谈法结合文献分析了解和分析现有培训活动的基本情况和运作机制。研究一在预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相关问卷修订和确定适合本研究的问卷,采用问卷调查法,在X县所有的乡镇政府单位进行发放,调查了 X县20个所属乡镇这种培训活动的基本情况并分析乡镇单位之间的差异,初步分析培训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二和研究三采用聚焦民族志的方法,使用简单抽样法选取两个乡镇为案例,再结合目的性抽样和随机抽样选取访谈对象,共收集了访谈、现场笔记、非正式互动、录像、照片等多种数据,并对所收集数据使用主题分析法进行分析。在研究二中深入分析了 X县乡镇公务员培训活动的框架及活动的要素,为研究三深入分析培训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背后矛盾打下基础。在研究三中,依据活动理论矛盾的层级分析方法,试图揭示现有培训活动中的不同层级的矛盾,为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和矛盾症结提供依据。结果发现,目前培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形式的单一、不合理的培训计划、低质量的讲授、不佳的培训效果和参训人员的低满意度、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低。对问题背后的矛盾进行分析整合后发现,引发培训问题的一级矛盾也即最主要矛盾主要是存在于培训活动中组织主体、主讲主体、学员主体和培训规则和要求内部存在的矛盾。培训主体,不论是组织者,授课专家还是参加培训的公务员,对培训的态度都比较消极,但另一方面,又要服从和达到上级的要求,这种矛盾导致他们在组织和参加培训时走形式、敷衍了事。此外,组织者内部还存在着大量的组织工作与人手不足之间的矛盾,这种情况加剧了组织培训活动的难度和形式化问题。培训主体内部的主要矛盾也影响了培训主体、共同体和其它活动要素之间的次要矛盾也即二级矛盾。培训活动的规则和要求并没有减轻主体内部的矛盾,反而规则内部的高要求和监管差、限制性低之间的矛盾加重或突出了规则与主体之间的矛盾。上述矛盾互相影响,并且导致组织活动、主讲活动和学习活动三个子活动系统客体对象之间的矛盾。除了培训活动系统本身的矛盾,培训活动还受到单位文化风气的影响,与消极、应付工作等单位文化风气之间产生了新的矛盾。这些矛盾交织在一起,导致整个培训活动系统流于形式,培训效果低下的趋势。根据四个研究的结果,建议未来将乡镇公务员培训问题的重点放在解决上述培训主体和共同体内部的一级矛盾也即主要矛盾上,比如,采用增加人手、对组织主体提供培训和指导来化解组织主体内部的主要矛盾;充分考虑主讲者的意愿,以此分配和协调讲授任务;而针对学习主体,则需要改变他们对培训的固有认识,注意培训内容与他们的学习需求相匹配等。本研究更加系统而深入地分析了乡镇公务员培训的问题及其复杂矛盾,补充了前人研究的不足,丰富了乡镇公务员培训的研究视角,具有现实意义。在理论上,研究扩展了活动理论的应用领域,制定并使用了矛盾的操作化研究及分析指南,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当今信息化社会,手机和网络已渐渐成为人类生活方式中必不可少的休闲娱乐工具、信息来源工具和网络社交工具。手机互联网的全面普及大大改变了人们原有传统的生活方式,在享受手机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的便利作用的同时,手机的泛滥使用也给现代人带来了种种的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到个体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等。大学生是手机上网人群中人数最多的群体。长期依赖手机可造成大学生身体不适、成绩下降、孤独、疏离感、焦虑甚至抑郁。大学
长期以来,学术界接受一种信念,随着社会越来越现代化,科学日益发展,宗教将逐渐失去其显著地位。在社会研究领域,支持这一信念的,包括迪尔凯姆、孔德、马克斯·韦伯、弗洛伊德。该立场的旨趣是可以理解的。科学愈发达,则宗教——作为此前占据迷信之地位的事物——对人类之用途愈少,将被更冷静、更客观之叙事所取代。然而,对世俗化理论的支持者来说,主要的障碍在于,这个世界的宗教性(religiosity)呈现指数级的
网络欺负行为会对个体心理健康和适应性行为产生严重危害。因此,探究网络欺负行为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是十分有必要的。网络欺负是个体或群体通过使用电子信息交流工具,对不易进行自我保护的个体重复多次地实施敌意性的攻击行为,其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社交焦虑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以往研究表明,网络社会排斥已经成为当下青少年社交焦虑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主要基于一般攻击模型(General Aggression
在当代社会,知识变得尤为重要,已成为国家创新发展的基础,是企业研发和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因而,人们越来越重视知识共享,企业强调知识在员工间的交流与传播,并采取了一系列知识管理举措来提高员工的知识共享意愿。但对于个体而言,进行知识共享即面临着一种困境:在进行知识共享时并不能保证自己能否得到他人回馈、经济利益等潜在收益,此时,知识共享意味着需要承担失去信息优势、专有技能等可能的风险。因而,对知识共
在理解他人时,人们非常信任相似经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的更为准确,但现有的研究却表明虽然相似经历能主观上让交谈的双方感觉更加互相理解,但不能客观上增加理解他人的准确性。为了解释为什么相似经历不能帮我们准确理解他人,本研究从社会认知领域引入投射和刻板印象策略,使用改进后移情社会认知研究范式,探讨当我们在理解有相似经历的人时的认知机制。研究一旨在验证人们在理解有相似经历的他人时是否会使用投射和刻板印象策略
初中生步入青春期初期,这一阶段被成为“疾风骤雨期”,在此阶段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较高,因此应对初中生心理问题的研究给予重视。近年来兴起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则是将干预的重点放在个人内在优势的培育和发挥上,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作为积极心理学的核心话题,且幸福感又是是作为个体心理健康的本质特征。因此本文重点研究初中生主观幸福感
儿童虐待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儿童心理虐待的发生率为26.7%。儿童虐待是儿童在关系环境中所经历的、对安全和幸福感的严重破坏的经历,可能会对儿童的生理、认知和智力、心理社会以及行为产生诸多消极影响。明确了解哪些因素可能使儿童面临受虐待的风险,对于儿童虐待的预防和干预至关重要。以往大量关于儿童虐待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父母的受虐待史是儿童遭受虐待的重要风险因素。然而由于心理虐待难
农作物病害是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制约了作物生长发育,威胁粮食安全。及时的分类识别并对症下药能够有效防治作物病害,提升农产品质量。但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病害种类繁多,形态相似,这极大地增加了病害识别难度,且由于相关技术人员紧缺,常存在病害扩散的潜在危害,进一步增加了生产成本。因此,本研究借助深度学习技术,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对农作物病害进行分类识别,设计一种病害高效视觉检测方法,研发易于推广
社交焦虑症(SAD)是一种衰弱性疾病,其特征是明显且持续的害怕被他人羞辱或审视,害怕社交处境。自我概念是个体的心理自我表征,是个体对自我不同方面组合的感知。而父母心理控制则作为一个较消极的教育方式介入孩子的私人领域,阻碍了孩子自身的心理发展,抑制自我概念的形成从而影响社会适应性,进而导致社交焦虑。为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高中生父母心理控制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以及自我概念在其中的中介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抑郁是一种常见的负性心理体验和心理障碍,主要特征包括情绪低落、意志减退等,影响个体身心健康,严重的还会导致自杀。导致抑郁的因素众多,不良的人际关系(社会排斥)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本研究旨在验证社会排斥对抑郁的影响和基本心理需要、生命意义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探讨通过满足基本心理需要、提升生命意义感能否降低个体的抑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