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国内针对近代青岛公园的研究,多停留在史料记载等基础资料层面,少数研究成果仅针对德占时期的青岛公园建设。日本在1914年—1922年第一次侵占青岛的8年间,建设新区、发展工业和港口并完善城市公园绿地,城市规模比17年德占期间扩张了3倍,是青岛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较为重大的历史变迁阶段,该时期的公园建设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然而目前未见专门的研究成果。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对一次日占时期的青岛城市公园进行了一次全新的审视,以补充近代青岛公园在一次日占时期的研究空白。一次日占时期建成的青岛公园有旭公园(今中山公园)、若鹤公园及若鹤山(今登州路体育场和今贮水山公园)、新町公园(今工人文化宫)、深山公园(今中山路中段)、千叶公园(今火车站前)、大村公园(今安徽路)六处。首先,以史料和国内外相关研究为依据,将公园建设与日本侵占青岛的城市建设行为融汇探究,对各个公园的选址及范围予以明确,并从宏观层面就其与城市总体布局的关系分析其布局特征,并具体从其与城市大山水格局、与地形地势、与城市轮廓线的关系方面,分析一次日占时期青岛公园城市层面的景观特征。然后,以当前改造利用较为成功、且具有殖民代表性的青岛神社所在的若鹤公园及若鹤山区域作为典型的一次日占时期青岛公园,对其历史变迁、整体布局、核心建筑等进行分析描述。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其空间景观特点,随着公园的概念在一次日占时期的明确,一次日占时期的青岛公园在空间上强调纪念性特征,在植物、配景等景观要素上体现出日本殖民文化特征,设施上完善游憩功能,以满足运动、游憩、纪念的公园作用。最后,一次日占时期青岛公园在同类被侵占城市中既有一般性,也具有独特性,对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通过其当代价值反思,对科学合理的城市层面的景观特征予以延续,对具有代表性的空间景观特征予以借鉴、发掘,为现代城市建设和绿地建设提供合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