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木里—锦屏山弧形推覆构造带北西侧。区域构造运动强烈,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矿区成矿与构造关系密切。通过对研究区构造类型和构造控矿特征的研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探讨其构造变形特征和构造控矿规律。(1)研究区地层主要为早元古界里伍岩群的云母片岩、云母石英片岩、云母石英岩、石英岩。区内构造变形强烈,矿区地层经历多期变质变形作用,发育三期以上构造面理,宏观面理构造置换现象明显,S2面理为里伍岩群主期构造面理,构造变形以韧性、脆-韧性变形为主。(2)研究区主要有面理构造、断裂构造、褶皱构造三种构造控矿类型。面理主要为含矿溶体提供通道和容矿空间。断裂构造是成矿过程中的岩浆和热液的通道,但往往只是在断裂的某些有利部位才有矿田及矿床的产出。褶皱构造常控制着矿田及矿床的分布,无论是背斜轴部、向斜轴部还是褶皱冀部都可有矿床的产出。(3)矿区主要经历了四级构造变形应力作用。第一级为海西期WE向的伸展作用,区内形成紧闭褶皱、石香肠构造、顺层韧性剪切带等水平剪切构造;第二级为印支期WE向和SN向的双向挤压作用,区内形成不对称褶皱、平卧褶皱、逆冲推覆构造等;第三级为燕山期NNW-SSE向的挤压作用,区内构造表现形式以层间断裂和层间滑动为主;第四级为喜山期WE向的挤压作用,区域内主要形成逆冲推覆构造、高角度逆断层和表层脆性变形等变形。(4)矿床的最终形成于燕山期—喜玛拉雅期的造山碰撞阶段,区域内发生多层次的伸展剥离,结合矿区构造控矿特征,成矿物质来源,认为矿区成矿作用受晋宁晚期—澄江期区内发生强烈的造山褶皱作用和碰撞型岩浆活动的影响,导致地壳部分重熔,地幔岩浆大量上涌将成矿物质带到地表或浅地表。在燕山期—喜玛拉雅期的造山运碰撞运动,使地层中成矿物质重新活化,以岩浆一热液方式运移,在构造驱动下运移到有利赋存空间成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