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业发展对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实现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集体林地实现了由村集体经营向家庭承包经营模式的转变。农户林地经营规模的变动情况与林业的经营发展、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福建省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始于2003年,基于其林权制度改革“一村一策”的现实基础,从改革政策最小的实施单位——村集体角度出发,研究改革后农户林地经营规模变动情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在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背景下,结合集体林地以家庭经营为主的现实情况,引出农户林地经营规模变动的研究主题。梳理了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林地经营规模、农户经营行为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相关研究,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同时,对林业的研究趋势进行了简要分析。界定农户、林业经营规模变动等核心概念的同时,从制度变迁、社会分层两个角度对本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详细阐述。在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历史及样本村改革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林地地块变动、林地规模变动、林地分配公平程度变动、林地破碎化程度变动四个方面研究了林改后林地经营规模变动的具体情况,并对经营规模变动的特征进行了总结。从经济、制度、农户特征、家庭资源禀赋、林业经营意愿等方面对影响农户林地经营规模变动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基于以上研究,借助于Tobit模型,对林地经营规模变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农户受教育程度、劳动力数量、家庭收入状况、林业经营预期及砍伐限额制度对因变量的影响较为显著。得出以下结论:林改后,农户间林地经营规模变动差异明显,林地分配的不公平程度变大,林地破碎化程度小幅下降,家庭资源禀赋对林地经营规模变动量的影响较大。笔者建议从加大对林农的资金支持,促进林地的规模经营,鼓励多种经营方式及优化砍伐限额制度等角度促进林业的经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