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比较导管消融和传统药物治疗,对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心脏功能及结构指标变化以及预后的影响,从而评价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策略,丰富对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理论和经验。
方法:
选取2018年09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收住吉林省人民医院的合并心力衰竭且LVEF≤50%的心房颤动患者63例,根据是否行导管消融术分为手术组32例和药物治疗组31例。术前及术后1、3、6个月分别行心脏彩超及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以及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的水平、NYHA心功能分级、6分钟步行试验、维持窦性心律、心衰再住院率及死亡率,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疗效的差异。
结果:
1.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房颤类型、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NYNA心功能分级、静息心率、6分钟步行试验、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
2.随访1个月、3个月、6个月时,手术组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相比药物组均明显升高(P均<0.05);手术组射血分数(LVEF)、NT-ProBNP相比药物组均显著降低(P均<0.05);两组静息心率均减低,组间P>0.05,无统计学意义。
3.随访6个月后维持窦性心律者,手术组有29例(90.6%),药物治疗组有7例(22.58%)(P<0.05);手术组新发脑卒中1例,药物治疗组新发脑卒中2例,(P=0.083);手术组由心衰引起再住院3例(9.37%),药物组由心衰致再住院16例(51.61%),(P<0.05);手术组6分钟步行距离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P<0.001);手术组NYHA心功能分级较药物治疗组明显改善(P<0.001);手术组死亡0例,药物组死亡1例,P>0.05,两组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导管消融术相比于单纯药物治疗,可以明显降低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NT-proBNP水平,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心功能水平,维持窦性心律时间更长。
2.导管消融术比单纯药物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心衰再住院率,改善患者近期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单纯药物治疗或导管消融治疗,对于心室率偏快的房颤伴心衰的患者,心室率控制效果相似。
通过比较导管消融和传统药物治疗,对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心脏功能及结构指标变化以及预后的影响,从而评价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策略,丰富对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理论和经验。
方法:
选取2018年09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收住吉林省人民医院的合并心力衰竭且LVEF≤50%的心房颤动患者63例,根据是否行导管消融术分为手术组32例和药物治疗组31例。术前及术后1、3、6个月分别行心脏彩超及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以及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的水平、NYHA心功能分级、6分钟步行试验、维持窦性心律、心衰再住院率及死亡率,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疗效的差异。
结果:
1.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房颤类型、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NYNA心功能分级、静息心率、6分钟步行试验、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
2.随访1个月、3个月、6个月时,手术组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相比药物组均明显升高(P均<0.05);手术组射血分数(LVEF)、NT-ProBNP相比药物组均显著降低(P均<0.05);两组静息心率均减低,组间P>0.05,无统计学意义。
3.随访6个月后维持窦性心律者,手术组有29例(90.6%),药物治疗组有7例(22.58%)(P<0.05);手术组新发脑卒中1例,药物治疗组新发脑卒中2例,(P=0.083);手术组由心衰引起再住院3例(9.37%),药物组由心衰致再住院16例(51.61%),(P<0.05);手术组6分钟步行距离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P<0.001);手术组NYHA心功能分级较药物治疗组明显改善(P<0.001);手术组死亡0例,药物组死亡1例,P>0.05,两组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导管消融术相比于单纯药物治疗,可以明显降低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NT-proBNP水平,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心功能水平,维持窦性心律时间更长。
2.导管消融术比单纯药物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心衰再住院率,改善患者近期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单纯药物治疗或导管消融治疗,对于心室率偏快的房颤伴心衰的患者,心室率控制效果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