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惠州凹陷是已经被证实的中国近海典型的富烃凹陷。论文主要从富烃凹陷的概念及其构造控制要素总结分析入手,对惠州凹陷的结构构造和沉降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对凹陷的静态构造要素和动态构造要素进行了定量计算和分析,为中国近海富烃凹陷的构造定量化指标的确定提供实际依据。论文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
1.综合盆地结构、构造及沉降演化史分析的结果,可将盆地的新生代演化划分为三个演化阶段:即断陷期(文昌组-恩平组)、断坳转换期(珠海组)、拗陷期(珠江组-今)。其中断陷期以T8为界面又可划分为两幕,断陷Ⅰ幕控制了文昌组的沉积,为惠州凹陷强烈断陷期,该时期盆地发育孤立的、由断层控制的单个地堑或半地堑,常有一套频率较低,能量较强,同相轴较连续的反射层,是文昌组中深湖相泥岩的标志性反映,也是凹陷内的主要生烃岩系;断陷Ⅱ幕控制了恩平组的沉积,结束了早期的分隔性的孤立断陷的发育,所形成的断陷盆地广覆于下部的地堑或半地堑式的断陷之上,一般为河沼-滨湖相,也是比较重要的生烃和储层岩系。
2.惠州凹陷新生代演化的不同时期形成了类型丰富的构造样式,主要有同向掀斜断块、反向断块、堑垒构造、潜山披覆构造、滚动背斜构造及挤压背斜构造、单断山、基底挠曲背斜、沉积滚带背斜等等。这些不同类型的构造-地层的组合样式,可以形成基岩隆起上的披覆背斜圈闭以及断裂两侧的背斜和半背斜圈闭等主要的油气圈闭类型,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可利用的空间。
3.通过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对比分析、动力学背景等方面综合研究认为惠州断陷是典型的斜向拉伸裂谷盆地。古新世南海北部形成的一系列北东向断裂控制了珠江口盆地的基本格局,后期古南海俯冲导致南海北部地区发生南北向断陷作用并导致南海扩张,一直持续至南海扩张停止。这两个因素共同控制了惠州凹陷的发育,使惠州凹陷成为典型的斜向拉伸裂谷盆地。将惠州凹陷与K.R.McClay等人的沙箱模拟实验对比可见,导致惠州凹陷斜向拉伸作用力与盆地边界走向之间的角度约为60°。
4.重点对惠州凹陷中惠州26洼、西江24洼、陆丰13洼和外围番禺四洼四个洼陷内能表征富烃洼陷的一些静态构造要素和动态构造要素进行了定量计算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炼了富烃凹陷的主要定量构造要素指标,即烃源岩的埋深和厚度,烃源岩段的沉降速率及断层活动速率等。具体是:这四个富烃洼陷烃源岩层段最大顶界埋深都超过了4000米,其中文昌组烃源岩最大底界埋深都超过了6000米,恩平组烃源岩最大埋底界深都超过了5600m;各个洼陷内文昌组和恩平组烃源岩厚度都超过了1500米,陆丰13洼文昌组烃源岩甚至达到3000米;各主力烃源岩段发育时期的断层活动速率也都比较高,都超过了140m/Ma,尤其是文昌组断层活动速率都超过了150m/Ma,特别是陆丰13洼和惠州26洼,文昌组断层活动速率都超过了250m/Ma,恩平组烃源岩的断层活动速率略小,在150m/Ma左右;各洼陷主力烃源岩段发育时期,盆地的沉降速率也都较高,尤其是文昌组,沉降速率均超过了270m/Ma,陆丰13洼和惠州26洼最高,在400m/Ma左右。恩平组烃源岩发育时期盆地的沉降速率稍低但也在160m/Ma左右。
5.对惠州凹陷及外围共4个富烃洼陷的结构构造研究发现,这些富烃凹陷后期都遭受了构造活动的叠加和改造。在后期构造活动中早期断层可以继承性活动或者产生的一系列新断层通过沟通深部的烃源岩层与浅部的储集层,构成油气输导的优势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