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当前哲学领域的政治哲学转向,以及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中产生的重要价值性、规范性问题,亟需厘清马克思思想的政治哲学向度,建构面向当代中国现实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马克思政治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它是在辩证批判作为早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古典自由主义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厘清两者间的理论关系,对准确理解把握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古典自由主义的思想内涵具有积极意义,也为我们今天正确评价自由主义政治思潮作出学理支撑。而当前关于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古典自由主义关系的几种解读未能反映两者关系的全貌。本文依据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在对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古典自由主义重要文本进行细致考察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古典自由主义之间是肯定、批判与超越的多维关系。对古典自由主义的肯定之维是马克思政治哲学对其最终超越的理论前提,对古典自由主义的批判之维是马克思政治哲学对其最终超越的理论关键点,而对古典自由主义的超越之维则具体展现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旨趣。全文按以下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论述马克思政治哲学对古典自由主义的肯定之维即古典自由主义的理论建构与历史合理性。古典自由主义是早期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在近代西方历史上具有革命性意义。它以自然权利学说与社会契约论作为理论武器,批判了西方前资本主义社会封建专制的社会政治体制,在市民社会的理论框架内提出了作为权利的自由与平等的政治价值诉求与打碎封建专制国家机器、建立资产阶级代议民主制的政治理想。在古典自由主义指导下,资产阶级展开了旨在政治解放的革命实践。马克思对政治解放的历史合理性高度评价,认为政治解放是具有现实针对性的进步运动,肯定了作为自由主义社会基础的市民社会的进步意义,指明自由主义的工具主义国家观正确反映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社会现实。第二部分论述了马克思政治哲学对古典自由主义的批判之维,揭示了古典自由主义的历史局限性。马克思批判了作为自由主义政治价值观的形式、资格上的自由与平等。马克思指出自由主义的自由平等因局限在市民社会的框架内,而忽视了人的自由能力的不足及其导致的事实上的不平等。自由主义宣扬的政治正义的局限性也在于此。马克思指出了政治解放的限度问题,认为政治解放并没有消除掉人的异化,产生了人的二重性与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对立问题。作为自由主义社会基础的市民社会因囿于对利己主义的人、作为资产者的财产权利的坚持而无法克服自身与政治国家的对立问题。第三部分论述了马克思政治哲学对古典自由主义的超越之维,系统阐明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价值诉求、理想社会图景及其实践径路。马克思政治哲学追求超越市民社会限度的社会正义。这种正义诉求要求打破所有制的不平等关系,它看重人的自由的能力和自由之于每个人的价值,追求人类解放的终极目标。人类解放的途径在于进行无产阶级革命,通过逐步消灭私有制及其分配关系最终实现国家的消亡与社会的复归、建立自由人之联合体,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四部分论述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古典自由主义多维关系的当代启示。首先,马克思政治哲学应就个人权利、自由平等价值观在批判的前提下展开与自由主义的积极对话。其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平等需要同时兼顾理想性与现实性两个维度,既需反映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终极价值目标,又要回应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诉求。最后,应在总结历史经验、推进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对自由主义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