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取得成就的同时,一些社会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譬如来势汹汹的老龄化进程。与其他已经成为老年型国家的人口老化历程相比,我国的人口老化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人口老化速度和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增长快;二是人口老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而提前出现。随着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渐加剧,养老问题倍受社会关注,传统的养老模式受到冲击。通过对多种养老模式的对比分析不难看出:家庭养老体现了代际之间经济和生活上的互惠互助,满足了老年人精神上的慰藉需求,但由于经济的发展、观念的更新、人口流动频繁等诸多因素影响,家庭养老模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各类养老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丰富养老形式、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福利型养老机构缺失,公共养老设施资源短缺,部分机构设施和服务水平偏低,商业化运作的养老机构收费较高,这些都导致了大众对于机构养老的认可程度偏低,也注定了机构养老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养老模式;居家(社区)养老其出发点正是为了解决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是为了弥补机构养老发展滞后的现状,具有低成本、高收益的特点,有利于减少养老成本。而发展居家养老需要功能相对完善的社区和配套政策,这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我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社会养老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养老保险水平较低,公共财政投入不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与社会供给矛盾突出,社区的功能与定位有待完善等等。面对“城市养老”的挑战和困境,必须运用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建立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在重视传统家庭养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内容丰富的社区养老,以机构养老为社会多样化的养老需求提供必要的补充。政府是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公益性设施,制定规划和标准规范,这些都需要政府强有力的主导。同时,在建立综合普惠型养老体系,实现养老模式的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也不能单纯依靠政府来解决所有问题,还要积极发挥市场运作调节作用,鼓励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前提是政府理应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