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55年赴美至1995年离世,在美四十载,张爱玲的创作未曾间断,一直用中英双语在异文化圈中构建文学中国。梳理张爱玲在美时期的文学写作发现反复与改写是其后期文学创作中的重要现象,而家族故事的系列文本则构成这一重写型叙事中最重要的部分。一直以来,学界均从自传书写、创伤疗救、焦虑释放、创作力枯竭等角度诠释后期张爱玲的反复与改写,本文的论述主要是对以上观点的反驳与批判,从家国情理等方面重新回答张爱玲的后期转向与反复书写。
《金锁记》的四个版本以及“自己的故事”反复书写的四个文本构成后期张爱玲家族故事书写的完整序列。本文以这八个文本为主要分析对象,以后期创作谈、书信集、散文等为辅助材料探析后期张爱玲反复与改写这一文学行为背后真实而复杂的的深层心理机制。
绪论部分呈现了本论文的选题及研究背景、概括当前学界对此论题的研究现状并总结不足与缺失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以时间为纵轴梳理后期张爱玲创作的整体历程,并以1967年放弃英文写作与1971年转向中文读者圈为重要节点将其后期创作分为三个阶段,简要概括不同阶段的生活与创作情况。以写于1965年前后的英文创作谈《自白》为主要阐释对象,分析得出张爱玲未能进入美国文学市场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文化的隔膜以及她坚定不妥协的文化立场。《自白》不仅是后期张爱玲对在美出版受阻的自我解释,更是其放弃英文写作、创作转向的重要信号。
第二章以文本细读的方式探析张爱玲如何将对中国远近文学传统的理性反思与继承投射在小说实践中。后期张爱玲以情爱体验与母女关系书写在主题上接续了中国古典小说的重情传统、反思了现代文学创作中对家族制度的批判传统。在故事情节、意象营造及语言等方面的演变则凸显后期张在小说艺术上深受晚清社会小说笔法的影响,并一直不断尝试突破自己的写作框架、实现文学理想与艺术追求。
第三章以《金锁记》的四个版本以及“自己的故事”反复书写为线索,梳理后期张爱玲家族故事反复书写概况。引入家族视野看待后期张爱玲如何以个人史与家族史穿插的方式叙述家族故事,结合1961年前后张爱玲的港台行分析其再次改写《金锁记》的心理与情感动机。认为在创伤书写、焦虑缓解之外割舍不断的国族情感、晚清民国历史的悲剧讲述以及处理家族题材时情理的不断错置、调整才是后期张爱玲中英文反复书写家族故事的深层心理机制。
结语部分再次强调张爱玲后期的文学选择、坚持与转向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对母国在文化及情感上不变的立场坚守。并从理性反思与传统继承、情感态度与文化回归、情理结构的调整三个层面再次总结了后期张爱玲反复书写与改写家族故事的文化、心理、情感动机。并在最后对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对文本阅读的一些感触做出了不成熟的思考与阐发。
《金锁记》的四个版本以及“自己的故事”反复书写的四个文本构成后期张爱玲家族故事书写的完整序列。本文以这八个文本为主要分析对象,以后期创作谈、书信集、散文等为辅助材料探析后期张爱玲反复与改写这一文学行为背后真实而复杂的的深层心理机制。
绪论部分呈现了本论文的选题及研究背景、概括当前学界对此论题的研究现状并总结不足与缺失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以时间为纵轴梳理后期张爱玲创作的整体历程,并以1967年放弃英文写作与1971年转向中文读者圈为重要节点将其后期创作分为三个阶段,简要概括不同阶段的生活与创作情况。以写于1965年前后的英文创作谈《自白》为主要阐释对象,分析得出张爱玲未能进入美国文学市场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文化的隔膜以及她坚定不妥协的文化立场。《自白》不仅是后期张爱玲对在美出版受阻的自我解释,更是其放弃英文写作、创作转向的重要信号。
第二章以文本细读的方式探析张爱玲如何将对中国远近文学传统的理性反思与继承投射在小说实践中。后期张爱玲以情爱体验与母女关系书写在主题上接续了中国古典小说的重情传统、反思了现代文学创作中对家族制度的批判传统。在故事情节、意象营造及语言等方面的演变则凸显后期张在小说艺术上深受晚清社会小说笔法的影响,并一直不断尝试突破自己的写作框架、实现文学理想与艺术追求。
第三章以《金锁记》的四个版本以及“自己的故事”反复书写为线索,梳理后期张爱玲家族故事反复书写概况。引入家族视野看待后期张爱玲如何以个人史与家族史穿插的方式叙述家族故事,结合1961年前后张爱玲的港台行分析其再次改写《金锁记》的心理与情感动机。认为在创伤书写、焦虑缓解之外割舍不断的国族情感、晚清民国历史的悲剧讲述以及处理家族题材时情理的不断错置、调整才是后期张爱玲中英文反复书写家族故事的深层心理机制。
结语部分再次强调张爱玲后期的文学选择、坚持与转向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对母国在文化及情感上不变的立场坚守。并从理性反思与传统继承、情感态度与文化回归、情理结构的调整三个层面再次总结了后期张爱玲反复书写与改写家族故事的文化、心理、情感动机。并在最后对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对文本阅读的一些感触做出了不成熟的思考与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