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是汉法文学翻译的难中之难。本文以《红楼梦》诗性美的翻译作为研究对象,从美学角度探讨了《红楼梦》的翻译策略,并以“意象”翻译作为研究主线,在对李治华全法译本进行翻译批评的基础上,为《红楼梦》法译提供了新的参考思路,并以此论证了我们提出的五个论点和新的翻译策略。本文共分为绪论和环环相扣的五个章节。绪论部分首先交待了我们为何选取“诗性美”角度介入《红楼梦》翻译研究的原因,随后明确指出,本文的基本论述框架为美学框架,我们对《红楼梦》翻译理论与技巧问题的探讨都将在美学框架内展开。接下来,我们介绍了《红楼梦》在法国的翻译和研究情况,一方面为本文的论述做好铺垫,另一方面希望能够为国内的红学研究提供相关参考资料。在论述结构方面,本文将分为五个章节展开,绪论简要介绍了五章的内容及其联系,并对全文的创新点进行了总结和归纳。第一章作为全文的论述基础,阐释了《红楼梦》翻译中的几个理论问题。在本文所建构的美学论述框架内,我们提出,《红楼梦》的核心价值是“情”字当先的诗性美(意境),这也正是《红楼梦》的翻译核心。《红楼梦》的翻译客体是原作之美;翻译客体不能先在于译者的审美阅读,两者相辅相成,共生共灭。《红楼梦》翻译的根本任务是再现原著、宇宙、译著与曹雪芹、读者、译者这些主、客观因素之间的动态、辩证关系,其中极为重要而又常常被忽略的一种“关系”是译者与另一个“我”之间的关系;这种较为隐蔽的关系只有在美学层面才能获得揭示。为了阐明翻译过程中复杂的主客关系,我们将《红楼梦》的翻译过程表述为“移情-外位-超视-再创”;其中,“超视”是译者发挥主体性的首要环节,同时标志着审美的结束和再创的开始。至于再创,译者首先需要解决的便是厘定翻译单位。本文以美学视角提出,《红楼梦》的翻译单位是原著意象。意象单位的切分要考虑到意境传达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同时注意保持小说画面的气韵连贯。最后,我们指出李译的翻译策略,并以美学视角重新制定了《红楼梦》的翻译策略,作为本文进行翻译批评和探讨的基础。在明确了《红楼梦》翻译核心、翻译客体、翻译任务、翻译过程并对其翻译单位提出假设,重新制定了《红楼梦》翻译策略的基础上,第二、三、四章以李治华、雅歌的全法译本《红楼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字象”、“辞象”、“律象”三个方面探讨了《红楼梦》法译的策略和手段,同时对以意象作为《红楼梦》翻译单位的假设进行了论证。在炼字方面,李译以文化交流为根本目的,以“字”为翻译单位的翻译策略在“一词多译”和“文化词汇”二种“字象”上的运用效果差距较大,主要是因为文化词汇中翻译单位“意象”常常与“字象”重合在一起,译文看似译“字”,事实仍是译“象”。在修辞方面,我们大致将传译手段归纳为对等、替换、补偿和概略四种。《红楼梦》最具特点的修辞手法是谐音、双关、拆字三种。本文针对法语修辞特点,提出“谐音”辞格最有效的翻译手法是将其转换为“语义双关”;“语义双关”的翻译需要尽可能实现对等传译,保留原著的美学效果。在设律方面,本文分为“四字结构”、“节奏修辞”和“诗律”三个层次予以讨论。对于“四字结构”这一汉语特有的节奏构成手法,我们提出了分行、设顿和调整音节数量的译法;而“节奏修辞”中的“排比”则可以利用法语辞格中的“头语重复”等进行传译。无论炼字、修辞还是设律,其目的都是再现原著意象。意象再现是《红楼梦》翻译成功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上,译者还需实现意象之间的连贯,完成译著“气象”的构造,从而达到再现原著意境的核心目标,这正是第五章“气象”部分的结论,恰好与第一章中制定的翻译策略形成呼应。总的说来,本文全部五章的整体论证过程将呈现出“境-象-言-象-境”的圆周运作,与我们对《红楼梦》翻译主客观因素呈双向圆周运动以及翻译过程的阐释相契合,既使全文五个章节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又以论证过程印证了本文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