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在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多种不同的思想文化同时涌现,每一种文化都代表着各自鲜明的文化价值取向,同时也造成不同程度的社会影响,各类文化阵营由此而形成,这些壁垒森严的文化阵营代表着当时学界各类不同生命体验与社会来源所形成的文化,也充满了各种命名以及归属属性,充分体现着动荡年代所特有的抗争性。
当时的左翼领袖鲁迅与京派文人朱光潜围绕古典诗歌解读引发了一场争论,在《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一文中,朱光潜引出了“佳句”的欣赏概念,这引起了鲁迅的批评,认为“若要论文,须顾及全篇、顾及全人”,并反对朱光潜的“摘句”式解读。而朱光潜则排斥考据之学,认为“只就欣赏说,版本、本源以及作者的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本身,注意到这些问题,就是离开欣赏本身”。他更注重文学欣赏的主观性,反对将实证学术作为文学欣赏与研究的唯一方法。鲁迅主张在诗中必须读出真实的人生,认为真实的牢骚比假意的赞美更加可贵。而朱光潜则注重在诗中读出超越生命个体的永恒的美,并认为“静穆”为美的最高形式,鲁迅反对这一美学定义,同时也反对朱光潜所认为的“陶渊明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认为朱光潜忽略了陶渊明“金刚怒目”式的诗歌。在鲁迅看来,“陶渊明恰恰因为他并非浑身都是和平静穆,所以他才伟大。”
本文拟就鲁迅与朱光潜之间关于古典诗歌解读的矛盾进行详细的分析,探讨他们的诗歌文艺观矛盾及其深刻原因。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为鲁迅与朱光潜矛盾的产生、经过的概述。第二部分就他们争议的重点-陶渊明其人进行具体的分析,展开讨论了鲁迅与朱光潜各自对于陶渊明的研究。第三部分通过对鲁迅与朱光潜进行对比,发现了他们在诗歌文艺观上的巨大的差异与矛盾。根据此矛盾,笔者在论文第四部分就其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几方面的探讨、分析与追溯,试图将两位文学巨人的文艺思想给予还原和清晰地勾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