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应用前节OCT研究不同核分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2.2mm透明角膜切口的形态及角膜的损伤情况。
方法:
本文为前瞻性对照临床研究。选取2010年3月至2010年7月于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符合入选标准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29人45眼,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按照术前不同的核硬度分为三组(依照Emery-Little晶状体核硬度分级标准,Ⅰ、Ⅱ级为软核组,Ⅲ级为中等硬度核组,Ⅳ、Ⅴ级核为硬核组)。术前1天,手术当天(术后4~8小时),术后1周,1月,3月行裸眼远视力、非接触式眼压计眼压测量、裂隙灯检查、前节OCT(Visante,CarlZeiss)检查。术前1天,术后3个月复查行角膜内皮镜(SP3000,Topcon)检查。前节OCT扫描术前及术后各时期120~300度轴向角膜形态,记录角膜水肿程度,切口水肿程度及切口不同形态特征(外切口哆开,内切口哆开,局部后弹力层脱离,切口失对合)情况。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定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
(1)术中软核组、中等硬度核组及硬核组的累积能量复合参数分别为6.15、10.83及32.22,硬核组与软核组及中等硬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软核组与中等硬核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2)手术当天三组角膜水肿程度分别为55.7μm、61.5μm及82.8μm,中等硬度核组与软核组及硬核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6,0.145);软核组与硬核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43)。术后1周三组角膜厚度大致降至术前水平,平均较术前厚4.9μm。(3)手术当天三组角膜切口水肿程度分别为300.9μm、318.2μm及326.3μm,三组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局三组角膜切口水肿程度分别为205.9μm、213.7μm及273.1μm,中等硬度核组与软核组及硬核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1,0.080):软核组与硬核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44)。术后3个月三组角膜切口平均水肿程度约34.6μm。(4)手术当天切口哆开的发生率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局部后弹力层脱离及切口失对合,硬核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余两者,有统计学意义。外切口哆开及切口失对合均在术后1周恢复。术后3月,内切口哆开均复原,局部后弹力层脱离中除了硬核组一例发生异常回附,余均正常回附。(5)局部后弹力层脱离组术后1周切口处水肿程度大于对照组,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6)三组术后角膜内皮数丢失率分别为8.6%、14.3%和11.2%,中等硬度核组与其它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
(1)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当天角膜水肿程度和超声能量复合参数相关。硬核组手术当天角膜中央水肿程度,术后1周角膜切口水肿程度高于其它两组。(2)硬核组不仅术后早期角膜水肿更严重,术后早期的局部后弹力层脱离及切口失对合发生率也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