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术后肌松残余(Postoperative residual curarization,PORC)是全身麻醉的常见并发症,可引起不同程度低氧血症、呼吸道梗阻、误吸、肺不张、负压性肺水肿等呼吸系统并发症,延长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通过肌松监测仪客观定量反映神经肌肉功能,四个成串刺激比率(train-of-four ratio,TOFR)≥0.9时上呼吸道保护性反射完全恢复,此时拔除气管内导管可保障患者安全。目前我院临床工作中还未使用肌松监测仪对术后患者神经肌肉功能恢复程度进行评估,术毕拔除气管内导管均根据麻醉医师或麻醉恢复室医师的临床评估和个人经验判断拔管时机,不能确保每位患者在拔管时均无肌松残余。因此了解我院全麻患者术后肌松残余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可指导临床工作,减少麻醉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安全性。方法:全身麻醉下择期手术患者120例,年龄≥18岁,ASA分级Ⅰ、Ⅱ或Ⅲ级,麻醉时间﹥60分钟。常规麻醉诱导和维持,术毕使用TOF-Watch SX肌松监测仪行四个成串刺激(train-of-four,TOF)分别于拔除气管内导管前、转入麻醉后恢复室(Postanaesthesia care unit,PACU)时或离开手术室前3个时点进行肌松监测。记录肌松监测结果、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身高、体重、ASA分级等)、手术相关因素(手术类型、手术时间、肌松药用量、吸入麻醉药使用情况、末次使用肌松药至拔除气管内导管时间、术毕肌松拮抗剂使用情况等)。根据肌松监测结果将患者归纳为无肌松残余组(TOFR≥0.9)或肌松残余组(TOFR<0.9),分析肌松残余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全程麻醉医师和麻醉恢复室医师对TOFR读数盲态。结果:1共119例患者完成观察。119例患者均在手术室内拔除气管内导管,其中33例在拔除气管内导管前TOFR<0.9,肌松残余发生率27.7%;61例患者在拔除气管内导管后转入PACU,其中15例转入PACU时TOFR<0.9,肌松残余发生率24.6%;其余患者拔除气管内导管后直接送回病房,其中3例在离开手术室前TOFR<0.9,肌松残余发生率5.2%。2本研究将所有手术归纳为三种手术类型:骨科手术(关节置换,骨折内固定等),开腹手术(肝胆胃肠手术,妇科手术等)和其他手术(耳鼻喉手术,体表肿物切除手术等),拔除气管内导管前三种手术类型的肌松残余发生率分别为24.3%,63.2%和11.5%。3本研究中119例患者均使用苯磺顺阿曲库铵,术毕16例患者使用新斯的明拮抗,拮抗比例13.4%。4与无肌松残余组相比:拔除气管内导管前肌松残余组的年龄较大(57.9±11.0 VS48.2±15.7)、手术时间较长[154.1±42.6 VS 120(55)]、麻醉时间较长[194.5±44.8 VS 170(61.3)]、吸入麻醉药使用时间较长[45(45)VS 20(45)]、术中出血量较多[450(350)VS 275(300)]、肌松药使用总量较多[25(6)VS20(10)]、末次使用肌松药至拔管时间较短[70(25)VS 102.5(40)],P<0.05。结论:1我院全麻术后拔除气管内导管前肌松残余发生率为27.7%。2年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吸入麻醉药使用时间、术中出血量、肌松药使用总量、末次使用肌松药至拔除气管内导管时间均为术后肌松残余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