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单分散性液滴和气泡的生成机理是多相微流体技术的重要基础。台阶式乳化微流体装置因易于高通量生产均一性的气泡和液滴而受到关注。本文采用高速摄像仪系统性地研究了台阶式乳化微流体装置内气泡和液滴的生成机理及介尺度效应。通过三维可视化的方法研究了台阶式乳化微流体装置中气泡的生成机理。发现低于临界毛细数时,气泡的产生由界面张力控制;大于临界毛细数时,气泡的生成过程由黏性力、惯性力和气泡群的扰动作用共同控制。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分散性液滴和气泡的生成机理是多相微流体技术的重要基础。台阶式乳化微流体装置因易于高通量生产均一性的气泡和液滴而受到关注。本文采用高速摄像仪系统性地研究了台阶式乳化微流体装置内气泡和液滴的生成机理及介尺度效应。通过三维可视化的方法研究了台阶式乳化微流体装置中气泡的生成机理。发现低于临界毛细数时,气泡的产生由界面张力控制;大于临界毛细数时,气泡的生成过程由黏性力、惯性力和气泡群的扰动作用共同控制。通过考虑气液界面与壁面之间的动态接触角以及气泡群反馈效应,建立了气泡尺寸的预测模型。通过实验和模拟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重力对台阶式乳化微流体装置中液滴生成过程的影响机制。根据液滴生成形态的不同,将液滴的生成划分为滴落式方式和悬浮式方式。在滴落式生成方式中,随着分散相黏度的增大,液滴生成过程的控制阶段由三维膨胀的第一阶段转变为颈缩阶段。悬浮式液滴生成方式的控制阶段一直为颈缩阶段。在滴落式生成方式中,空腔内液滴堆积会使连续相在液滴颈部的速度梯度的方向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液滴的生成过程。通过求解液滴生成过程的受力平衡方程,建立了液滴尺寸的预测模型。探究了具有十个并行微通道的台阶式微流体装置内气泡的生成机理。探明了气泡生成过程的气液界面演化规律。发现气液界面演化由惯性力、黏性剪切力、液体压差和拉普拉斯压力控制。气泡头部距离的第二膨胀阶段是决定气泡尺寸的关键,并受流体物性影响。基于此,提出了气泡体积的半经验预测模型。最后,构建了阐释并行微通道内气泡交替生成模式机理的压降模型。研究了台阶式并行微通道装置内的气泡群复杂行为及其对气泡生成的反馈效应。发现在受限空间内,气泡在水平面内发生挤压堵塞能够自组装成具有特定几何特点的二维晶格,分别为有序的行三角晶格、有序的竖三角晶格和无序的三角晶格。发现气泡的自组装路径由气泡尺寸及其分布决定。运用介尺度、能量和活化等概念分析了气泡群复杂行为对气泡生成方式的影响,充分阐释了受限空间内气泡群的介尺度效应。
其他文献
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设备向着密集型、大功率型趋势发展,对于设备的散热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有机硅导热垫片填充于电子器件和散热器之间,建立良好的导热通路,其导热能力、热稳定性和机械性能突出,但是在使用中常出现“渗油”问题,污染周围器件,影响设备正常使用。本文将“荧光示踪”概念引入有机硅导热垫片渗油问题的探索中,制备了一系列荧光有机硅导热弹性体,探究了荧光基团对弹性体各方面性能的影响以及在渗油中的作用
针对宁波地铁2号线车辆压道运行工况下频繁出现IGBT器件过热报警问题,分别开展MP2车和M2车在压道运行工况和正线运行工况下的温升测试,并利用FLUENT软件对热管散热器和IGBT器件进行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受车体底部设备阻挡,地铁车辆牵引逆变器热管散热器进出风口的风速为车辆速度的15%~40%;压道运行工况下,MP2车热管散热器的进口平均风速低于M2车,是MP2车频繁报IGBT器件过热的根本
为了评估国产有机硅凝胶在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功率模块封装中的应用情况,选取了3种国产有机硅凝胶进行综合性能对比,包括固化前外观、密度、黏度、混合比例和凝胶时间,固化后绝缘性能、渗油性、阻尼性、粘附性和200℃下耐高温性能等。分析了3种有机硅凝胶样品的差异,并利用其分别封装IGBT功率模块,对所封装的模块进行温度循环测试。结果表明:有机硅凝胶的起始黏度和混合比例对封装工艺和封装设备有影响,固
CO2的排放累积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与海洋酸化。H2能够将CO2还原,生成有价值的化学品,如通过甲烷化反应生成CH4,或通过逆水煤气反应(RWGS)将CO2转化为CO,实现对CO2的直接/间接有效利用。Ni基催化剂价格低廉,且具有良好的CO2还原反应催化活性。本实验中通过掺杂不同含量的Mo物种达到了调节Ni基催化剂在CO2还原反应中性能的效果。掺杂少量Mo的催化剂(Mo/Ni=0.
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功率模块作为逆变器的核心元件,其可靠性直接关系到光伏电站的安全运行。通过IGBT功率模块频繁损坏的原因分析,从运行环境、硬件、软件以及板件自身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取得一定的成效,相关经验可供解决逆变器故障参考。
阐述IGBT功率循环加速老化试验平台的设计,老化试验步骤,提出了IGBT老化状态评估方法。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老化进程的加剧,IGBT饱和导通压降呈现增加的趋势,基于加速老化试验的IGBT状态评估方法科学有效、可行性高。
微流控技术由于其极高的相界面面积与极短的传质扩散距离已成为强化气液传质的有效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针对含突扩结构的新型微通道在物理吸收与化学吸收过程中的气液流动过程及传质强化特性进行研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考察了突扩结构内气液两相流的流动特性。利用可视化方法实验研究了突扩单元数量、连续相浓度、操作条件等对流动与传质的影响。结合能量耗散评估突扩微通道的有效传质效率,探索突扩微通道的最优构型并
现有锂离子电池商业化石墨负极材料很难满足动力型电池对于快充和高能量密度的要求。红磷负极具有高的理论比容量(2596 m Ah/g)和适中的锂化电位(~0.7 V vs Li+/Li),被看作是极具应用潜力的快充型动力电池负极材料之一。为了应对红磷负极的低电子电导率(~10-12 S/m)和高体积膨胀(~300%)问题,通过蒸发-转化法制备红磷-碳复合物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策略。然而,蒸发-转化过程中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可通过光催化技术来解决有机物污染和能源匮乏等环境问题。ZnO以其低成本、无毒、光敏性强等特点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太阳能利用率低和光生载流子复合率高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光催化中的应用。因此,迫切需要一种简便易行的制备ZnO复合光催化剂的方法来改善其性能。本研究以沸石咪唑骨架ZIF-8衍生的ZnO为基础,通过不同的改性方法构建复合材料,以提高ZnO的光催化活性。以ZIF-8为前驱体,
硼氢化钾(Potassium borohydride,KBH4)是一种典型的金属硼氢化物。在有机化学领域可以作为还原剂,也因为其氢含量高可以用作储氢材料。目前国内生产的硼氢化钾存在粒度小且不均一、纯度不高、流动性差、结块严重等问题,为了提高硼氢化钾产品的质量,本文对硼氢化钾反应结晶过程和硼氢化钾球形聚集体的制备及表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优化了硼氢化钾反应结晶工艺。考察了反应结晶过程中反应物摩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