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海经》作为中国古代三大奇书之一,保留了洪荒时代的壮观景象,开了中国文化史上以图叙事的先河。有图有文的《山海经》是研究我国上古社会的一部具有独特价值的书。现存于世的明清诸家《山海经图》版本众多,各版本之间具有清晰的传承脉络。研究《山海经图》的奇禽异兽有利于我们更为清晰的理解这部天下“奇书”,继而认识远古社会的风貌人情。尽管明清以前的《山海经图》(原始古图、汉所传图、晋代郭璞、陶渊明所见过的张僧繇、舒雅绘画的《山海经图》)都未能流传下来,但我们仍能从明清时期创作并流传至今的《山海经图》中,窥探到原始《山海经》的图文叙事传统。蒋应镐、胡文焕、吴任臣等明清时期学者都曾为《山海经》奇禽异兽绘图。现代人亦曾绘制过众多版本的《山海经》奇禽异兽图。近年来对山海经图的研究开始逐渐增多,学者们多从神话、宗教和美学等方面对明清《山海经图》进行研究,其中在明清《山海经图》的图文关系、形象特征和文创设计方面研究成果较多,但学者就明清《山海经》异兽图的形象研究大都着眼于平面构成理论,很少从审美心理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同时对其在现代应用的关注也不多。故,笔者以明清《山海经图》中的异兽形象研究对象,运用心理学、新闻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对明清《山海经图》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结语等部分组成。绪论主要述及选题缘由、明清《山海经》异兽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创新点及研究方法。正文对不同版本明清《山海经图》编排及构图特色进行归纳总结,确定主要研究版本及研究对象。进而探讨明清《山海经》异兽图的形象特征,并根据明清《山海经》异兽图形象特征对其进行分类。最后着眼于明清《山海经》异兽图在现代的应用,以历史的眼光发现中国古代文献研究的现实意义。深入研究明清《山海经》异兽图在现代应用中的发展变化,充分挖掘古代文献的现实价值及研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