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先”,农业生产是人类的衣食来源,同时也是一国工业生产的基础。对于坐拥13多亿人口、8余亿农民的中国来说,主要农产品的自给自足一直都是农业发展的挑战,也是制定农业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在几十年里一直都中央红头文件的形式受到政策制定者的关注。在经济腾飞的同时,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方式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将愈加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后劲。在“三农问题”上,面临着资源耗竭、环境恶化、收入增长难等问题,农业在保障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仍待加强,资源和环境已难以承受长期粗放型增长。 在此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循环经济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某种可能,其秉承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并运用生态工程学的方法,实现了农业生产副产品的循环使用,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与农业环境污染双重矛盾、农民收入提高难等一系列难题,最终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与农业、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点在于强调农业生产各环节产生的排泄物再利用,实现由“资源投入——产品输出——污染排放”单线条物质流转向“资源——产品——资源”物质循环流转的转变,并形成一个闭环,从而达到零排放、零污染的效果。因此,农业循环经济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近年来,巴中市对建设山区绿色生态型现代农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在良好的顶层设计下,有关部门相继从规划、体制建设等方面引导,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及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通过建立园区,支持企业对农地进行集中化经营,根据本地特色农业资源发展区域循环经济。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全市对农业循环经济有了进一步认识,也对本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形成了共识。因此,进一步总结巴中市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下发展区域农业循环经济的经验以资资源禀赋类似的地区借鉴,就显得尤为重要。 详细内容安排如下:(1)导论,详细阐述了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下,构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必要性和充分性;(2)相关文献回顾,总结了现有有关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研究成果和农业循环经济研究状况;(3)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对巴中市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构建的指导作用,本章从有关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理论出发,深刻分析其内涵和外延,接合农业循环经济研究的现状,分析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下,构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新方向;(4)巴中市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本部分将借鉴前人关于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的研究成果,接合党提出的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要求的目的,对巴中市循环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并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巴中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优势、弱势、机会、威胁,并做出评价;(5)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下,巴中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此为具体模式构建部分,将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要求和特色,从不同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出发,最终构建出可供借鉴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类型;(6)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本部分将对本文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指出未来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进一步拓展,并从地方政府、企业及农业从业人员三个角度提出相应建议。 总之,本文主要基于循环经济理论,尝试从视角、方法等方面寻求与前人研究进行差异化突破,试图在对现有研究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学、工程学、生态学等学科理论,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下,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巴中市农业资源、农业经济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归纳,以SWOT分析法、指标综合分析法得出巴中市发展特色循环经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及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并对巴中市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上的实践和探索进行总结,最终希望得出有用的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结论以供其他具有类似情形的地方参考、借鉴。由于初做尝试,难免存在诸多不足,且对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认识有限,如各地实际情况的差异性使所得出的农业循环经济具体模式及结论能否或在多大范围内推而广之仍待检验;本文仅初步设计出发展模式,因数据获得性等问题而缺乏模式可行性及模式经济、社会效益的定量评估,难以从模式的实践结果获得完全证实。但若能引得后续学者投入时间与精力进一步做出探索,摆脱规范论述的束缚,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研究,立足我国多样化的地形、气候及丰富的农业资源等国情,对不同资源禀赋地区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探索或总结,减少地方对农业经济的偏见,推进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则将会为我国国计民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缓解尖锐的人地矛盾、资源和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做出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