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74例乳腺癌患者的BRCA1/2基因进行检测,探讨BRCA1/2基因突变情况以及突变者与未突变者在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差异,为乳腺癌在基因诊断及个体化的治疗方面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05月-2016年5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的乳腺癌患者74例,记录其基本临床病理资料,同时抽取外周静脉血5ml,提炼出基因组DNA,并对其BRCAI/2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最终突变结果与数据库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乳腺癌患者BRCA基因突变的情况;并通过Fisher’s确切概率法或者卡方检验对突变者与未突变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在检查的74例乳腺癌患者样本中共出现了11例基因突变,占所有测序样本的14.86%(11/74)。其中BRCA1基因突变者6例,占检测样本的8.11%(6/74),BRCA2基因突变5例,占所有测序样本的6.76%(5/74)。2.74例乳腺癌患者中家族性乳腺癌7例,占9.46%,与国外水平(9.2%)接近,亦高于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报道(4.42%和5.52%)。3.74例乳腺癌患者中家族性乳腺癌患者的BRCA1/2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散发性乳腺癌患者(57.14%VS 8.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本研究在63例未携带致病性突变的患者中发现有14例意义未明突变,都被归于疑似良胜突变,其中2例患者RECQL基因上存在rs138663409点位的突变。74例乳腺癌患者中,相比于BRCA1/2基因未突变者,BRCA1/2基因突变者具有更高绝经前比例(81.8%VS 50.8%),I级肿块发生率(45.5%VS 28.6%)、CerbB2蛋白阴性表达率(81.8%VS 63.5%)、三阴性乳腺癌发生率(54.5%VS25.4%)。而具有更低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27.3%VS 49.2%),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基因突变组与未突变组乳腺癌患者在年龄分布(X2=0.505,p=0.918)、绝经状况(X2=2.50,p=0.11)、肿瘤大小(X2=1.78,p=0.18)、组织学分级(X2=2.27,p=0.32)、腋淋巴结转移率(X2=1.03,p=0.31)、ER(X2=0.27,p=0.61)、CerbB2(X2=0.70,p=0.40)、Ki67(X2=0.16,p=0.69)、分子分型(X2=1.63,p=0.20)、临床分期(X2=0.53,p=0.77)等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本研究中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的突变率较国外高,其中BRCA1基因比BRCA2基因更易发生突变,与国内外一致。2.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与散发性乳腺癌患者在BRCA1/2基因突变上有显著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3.本实验中发现了大量意义未明突变,rs138663409、P.Glu827ASP两处突变点位频繁出现,这些突变是否与乳腺癌相关,有待我们进一步观察研究。4.乳腺癌携带BRCA1/2基因突变患者的Ki67的表达率和三阴性乳腺癌发生率更高,但具有更低的绝经期发生率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率、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占比例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