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L)是一种获得性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主要涉及髓系,表现为持续性进行性外周血白细胞数增高,分类中有不同分化阶段的粒细胞,但以中幼粒细胞以下偏成熟的为主;脾脏肿大;90%以上患者骨髓细胞中有特征性的费城染色体或BCR/ABL融合基因,中位生存期为3—4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疾病,因此,如何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提高其临床疗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是近年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研究的重点。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在其发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的因素如放射因素、化学因素中的苯、甲苯、二甲苯等已经得到了公认,很多人认为吸烟、饮酒也可以增加患白血病的危险性,病毒以及遗传因素也可能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致病因素,但也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可能性。导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发生的基本机制是骨髓细胞中有特征性的费城染色体(ph′)。该费城染色体是第9号与第22号染色体长臂末端相互易位后形成的一个小于正常22号的染色体。经技术证明第9号染色体长臂3区4带与第22号1区1带相互易位构成t(9;22)(q34;q11)。90%以上CML患者骨髓细胞中期分裂细胞中有此特征性染色体核型异常。约5%患者为变异型费城染色体。ph染色体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则是BCR/ABL基因重排。近年来观点表明,BCR/ABL基因本身是一种抗程序死亡基因,它能结合或激活细胞内多种信号相关分子,致使CML不及时死亡,各系列不同分化阶段细胞大量蓄积于造血组织与血液中。另一种认为CML干细胞粘附功能缺陷,致使干细胞过早的脱逸骨髓间质层而发生增生与分化不协调,并使不成熟细胞易于穿过骨髓血脑屏障而流入血液循环。此融合基因转录的mRNA翻译成一分子量为210Kda的蛋白,称为P210,亦有人认为此蛋白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起重要作用。这种蛋白具有明显增强的酪氨酸激酶活性,该酶在介导细胞间信号传递以及干扰正常造血细胞增生调节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P210蛋白具有抑制髓系细胞凋亡的作用。也有学者认为,BCR/ABL—P210的表达改变了细胞的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水平的肌动蛋白的结合能力,从而干扰了正常的信号传导途径,使细胞失去了对周围环境的反应性,结果影响了细胞的增殖、粘连、分化和凋亡,最终产生了恶变。因此,寻找能够消除或者是能够降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融合基因表达的药物,对于提高治疗效果,提高生存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一直以来主要是以改善临床症状及血液学异常为主。目前临床最常选用的是羟基脲,其次是干扰素(INF)。干扰素治疗CML始于80年代,疗效肯定,但小剂量应用,中断用药对完全或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和生存期均不利,如剂量大,则费用昂贵,且20%病人会因副反应大而不能耐受。随着对CML的发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