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颅压综合征(intracranial hypotension syndrome,IHS)是指腰椎穿刺术(lumbar puncture, LP)时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压力低于70mmH O而产生的临床综合征[1]。根据病因的不同,IHS可分为自发性低颅压(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 SIH)和继发性低颅压。以往,IHS常被视为一种罕见病,诊断率较低。近年来,随着各种辅助检查方法和技术的不断完善,对IHS的研究亦逐渐深入,但是对于该疾病的本质,学术界尚未得出确切的结论。本研究对IHS患者进行病因学相关因素及临床资料分析,创新性的提出精神因素与IHS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目的:分析IHS患者的病因学相关因素及临床资料,为IHS的准确诊断和有效的对因、对症治疗提供线索和提示。方法:分析我院神经内科住院部1999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21例低颅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0例,女性71例,年龄20~81岁,平均37.85士10.38岁。统计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因学相关因素、临床表现、检査结果、治疗方法及转归情况。重点对IHS患者的病因学相关因素进行研究。结果:1.本组121例IHS患者中,男性50例,女性71例,男女的构成比为1:1.42。年龄最小为20岁,最大为81岁,平均37.85士10.38岁,其中30~40岁年龄组(含40岁)63例,占52.07%。地区分布情况为城市71例,占58.67%,农村50例,占41.32%。2.本研究中74例患者在发病前有精神因素影响(包括焦虑、抑郁、失眠等),37例病前有感染史,21例病前有脱水因素,12例病前有医源性操作,10例存在低血压,5例病前有不同程度的外伤,3例病前有过剧烈活动或重体力劳动后出现疲劳。其中精神因素、感染、脱水、医源性操作和低血压均有统计学意义。3.本组患者中,急性起病者107例,占88.43%,亚急性起病者11例,占9.09%,慢性起病者3例,占2.48%。多以体位性症状为主,其特点为站立位时出现或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以头痛症状最多见,共119例,其中体位性头痛110例,头晕症状的患者51例,恶心呕吐的49例。还有少数患者有听觉症状(13例)和视觉症状(10例),另有10例患者分别表现为颈肩部疼痛(4例)、发作性抽搐(3例)、肢体感觉异常(2例)和一过性意识不清(1例)。对患者进行神经系统查体,其中57例存在项强,14例存在病理征,10例存在克氏征,9例外展不全,8例眼震,2例肢体轻瘫。4.本组行LP检查的119例患者,测得CSF压力均低于70mmH2O,CSF外观以无色透明为主(69例),25例呈血性,18例呈淡黄色。CSF常规生化检验结果为白细胞高于正常者45例,蛋白值高于正常者91例。67例患者行头部CT检查,其中51例未见异常,16例提示不同程度的异常表现。78例患者行头部MRI平扫检查,其中45例示一项或多项异常表现;8例患者行头部MRI普通增强检查,其中5例示异常表现;13例患者行头部MRV检查,其中6例未见异常,余7例报告颅内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thrombosis,CVST)形成。10例行颈椎MRI检查,其中9例存在椎间盘膨出。5例行卧立位脑血流监测检查,其中4例患者由卧位转为立位后,“W”波存在,但2分钟内脑血流速度未恢复正常。5.本组121例IHS患者通过影像学检查可明确继发硬膜下积液、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CVST的共有28例,影像学发现异常距离发病的平均时间为26.2天。6.本组患者在我院确诊后均给予了补液治疗,对24例有精神因素影响的IHS患者给予心理疏导或镇静、抗焦虑等对因、对症治疗,对6例患者给予鞘内生理盐水注射治疗,对37例不同类型感染的患者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对6例患者给予激素治疗,对39例患者给予扩血管药物治疗。多数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13例患者明确诊断后自动出院,72例患者症状好转后出院,36例患者出院时症状完全消失,无主观不适。结论:1. IHS好发于中年人,其中女性多见,多为急性起病。2.精神因素与IHS在病因学上有相关性。3. IHS的临床表现多以体位性症状为主,体位性头痛为其特征性表现,项强、头晕也较为常见,但其它不典型症状也可以出现,所以临床上应高度警惕,以免漏诊或误诊。4. IHS的诊断要点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①病初有体位性症状,尤其是体位性头痛;②侧卧位LP检查测得CSF压力<70mmH2O;③头部MRI存在CSF压力减低的影像证据,如硬脑膜强化等;④补液治疗后症状缓解。5.要重视对IHS并发症的预防,应做到早期对因、对症治疗,否则随着病情的迁延会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