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东南沿海浙闽地区中生代火山-沉积盆地中广泛沉积了下白垩统的暗色岩系,并已有研究表明该套暗色岩系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此外,关于该地区下白垩统的沉积环境是否受海水作用影响,尚无定论。因此,分析与研究这套暗色岩系的沉积环境,以加深对其形成条件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选取浙闽地区下白垩统暗色岩系典型剖面,开展孢粉分析工作,并结合岩性组合特征观察和古生物薄片鉴定结果,试图恢复浙闽地区下白垩统暗色岩系的沉积环境。通过野外剖面研究发现,下白垩统的暗色岩系的分布,在福建地区以坂头组为主,在浙江地区以馆头组为主。以政和-大浦断裂和江山-绍兴断裂为界,断裂带以西该暗色岩系比较发育;以东受火山活动影响较大,暗色岩系发育不好。岩性组合特征表明,浙闽地区下白垩统的暗色岩系主要属于河湖相沉积。同时,在浙江象山石浦地区发现海相藻叠层石,在福建永安盆地和崇安盆地中发现反映海相环境的底栖藻类的“叶片”化石,反映了该区曾受到海侵作用的影响。孢粉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东部地区为亚热带潮湿气候,气候变化较小,以山地、丘陵为主;中部地区为亚热带潮湿-半潮湿气候,并出现一次变热变干事件,地理面貌为山间盆地,地势相对平坦;西部地区为亚热带半干旱气候,有干旱与潮湿交替的气候波动,山地较多。研究区古气候特征与陆相特殊沉积指示的气候意义相吻合。综上所述,研究区西部地区虽然气候相对干旱,但火山活动弱,并且海拔高差大,流水具有较强的搬运能力,在低洼处聚集,甚至形成湖泊,为暗色岩系的沉积提供了有机质来源和稳定的环境;东部地区虽然气候最为潮湿,理论上植物比较繁盛,有机质来源较多,但因火山活动较为强烈,因而暗色岩系发育最差;中部地区暗色岩系发育则介于东西部地区之间。此外,研究区曾受到海侵作用的影响,有利于生物的繁盛和有机质的聚集,促进暗色岩系的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