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二鸟苷酸(c-di-GMP)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细菌中的第二信使,参与调节多种生理功能,包括细胞分化、信号传递、生物膜形成、致病因子产生以及群体感应系统的调控等。c-di-GMP由两个GTP分子经环化酶(DGCs)合成,而被磷酸二酯酶(PDEs)降解。环化酶(GTPs)具有保守的GGDEF结构域,磷酸二酯酶(PDEs)具有保守的EAL结构域。在铜绿假单胞菌中sadC为c-di-GMP合成的关键基因,而bifA基因为c-di-GMP的降解基因,这两个基因分别参与了胞内c-di-GMP的浓度调节,进而影响菌体的运动、生物膜形成等表型。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i)A1501是一株根际联合固氮菌,c-di-GMP在该菌中的合成、降解机制还未得到鉴定。为研究A1501菌c-di-GMP的合成和降解途径及其对菌株的影响,本研究将A1501中与铜绿假单胞菌sadC和bifA高度同源的两个功能基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sadC和bifA功能缺失突变株,测定突变株胞内的c-di-GMP浓度,进而分析c-di-GMP水平的变化对菌体运动、生物膜形成等生理功能的影响。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基因组分析表明,A1501中含有编码GGDEF结构域蛋白的基因共有33个,含有编码EAL结构域蛋白的基因有17个,其中编号为PST_3133的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中含有一个GGDEF结构域和一个EAL结构域,与铜绿假单胞菌BifA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74%,将其命名为bifA。编号为PST_1148的基因编码包含一个GGDEF结构域的蛋白,与铜绿假单胞菌中已报道的c-di-GMP环化酶SadC同源性达到62%,将其命名为sadC基因。采用三亲结合的方法分别构建了bifA、sadC功能缺失突变株,以及sadC过表达株和突变株bifA的功能回补株进行后续研究。 2、对sadC突变株的胞内c-di-GMP含量及表型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sadC的功能缺失对菌体胞内c-di-GMP含量与野生型相比没有明显差异,而且对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以及固氮能力没有显著影响,但是菌体运动能力下降;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sadC突变株与野生型的鞭毛形态没有明显差异。对sadC过表达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sadC过表达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比野生型增强约2倍以上。通过测定sadC过表达株胞内c-di-GMP含量发现sadC过表达株胞内c-di-GMP含量与野生型相比,提高约140%,说明sadC参与了A1501菌体内的c-di-GMP合成途径。 3、测定bifA突变株的胞内c-di-GMP含量,结果发现与野生型相比bifA突变株胞内c-di-GMP含量增高约2倍以上;测定了bifA突变株的表型,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相比,bifA突变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增强约2倍,而bifA突变株的功能回补株生物膜形成能力与野生型类似。由此推测,A1501菌中bifA基因可能是c-di-GMP的降解基因,该基因的功能缺失造成了菌体内c-di-GMP的积累,进而影响了菌体生物膜合成。表型测定也发现bifA的突变降低了菌体的运动能力。 4、通过qRT-PCR分析了bifA基因在菌体不同生长期的表达量,结果表明,bifA在野生型A1501的生长初期有较高的表达量,而在指数期及平台期表达量下降,暗示着bifA的表达水平可能与菌体浓度相关。通过添加不同浓度(0、10、20、40μM)的外源c-di-GMP考察对野生型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发现外源c-di-GMP没有影响菌体生物膜的形成,推测外源c-di-GMP无法转运至胞内。 以上结果表明,在固氮施氏假单胞菌A1501中,c-di-GMP作为细胞重要的第二信使,参与调控菌体的生物膜、运动性等重要生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