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村官,是指近年来由政府部门正式发文,筛选的专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职务的工作者。自1995年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至今,我国大学生“村官”政策经历了15年的探索与实践。这一政策的实施对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优化农村干部人才队伍结构,解决“三农问题”和统筹城乡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也为开辟新型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途径提供了思路。大学生“村官”任期为三年,合同期满后“村官”面临着再就业,国家为他们提供了留任农村,公务员招考、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深造“5条出路”。但随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逐步推进,特别是2006年的“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和2008的“十万名大学生村官”计划后,合同期满面临再就业的“村官”人数越来越多。同时,大学生“村官”出口管理尚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政策落实不完全到位,5条出口道路皆面临阻力。其原因主要在于政策制定过程中目标不明确,短期行为明显,政策与法律法规相冲突,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编制有限难以消化大批量期满的“村官”;前期选拔标准的不完善使大学生“村官”职位“人职匹配度”不高,相关配套措施不健全加剧了出口管理的阻力;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没有充分整合社会各界的力量;此外,大学生“村官”个人动机与现实需求的矛盾,以及农村基层对他们的不认可,都制约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发展。要确保大学生村官不但“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还要“流得动”,政府必须尽快完善出口管理制度,解决大学生“村官”出口管理的困境,据此,文章提出了一些建议:从战略高度制定大学生“村官”发展长远规划,明确目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解决期满“村官”的编制问题;建立大学生“村官”管理的系统工程,将“村官”出口管理与选拔、培训、使用、激励、考核相结合,并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为“村官”的再就业搭建有利平台,整合社会各界的力量构建社会联动机制;引导“村官”树立正确的再就业观,获得农村基层的认可。从而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可持续性和大学生“村官”人力资源的合理再配置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