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渔话本小说包括《无声戏合集》(《连城璧》)和《十二楼》,现存共三十篇,大多关目奇巧、情节曲折,集中反映了明清之际乾坤板荡、战乱频仍的时代背景,着力刻画了一批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极摹人情世态,备写悲欢离合,是明清之际最热门的通俗读物之一。本文以现存的李渔话本小说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李渔及其话本小说较为系统地探讨,将论文分为以下六个部分: 绪论,主要是对李渔话本小说研究现状及其研究方法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国内外学者在研究思路、方法及结论上的不同,在总结、学习和继承前辈学者已有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对学界在李渔话本小说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歧和不足之处加以探讨。首先对“无声戏”的概念加以重新审视;其次,讨论能否将李渔戏曲理论应用在其话本小说研究中;第三,讨论李渔话本小说“求新逐奇”的倾向与文学的创新、虚构间的关系。反对在未系统搜集、整理李渔话本小说本事来源的情况下,将其话本视为“凭空结撰”“无所依傍”的虚构之作。最后,探讨《无声戏》《十二楼》的编刊年代。《无声戏》编刊时间应在顺治十三年之后,而《十二楼》的编成与刊行时间均应在康熙初年,而并非学界一般认为的“顺治十五年”。 第一章,分析李渔的生活经历、艺术精神及其话本小说编创过程。选取“崇祯后期”和“康熙初年”作为关键时段,对李渔的一生进行俯视关照。通过其生活中的巨大变故,分析其心态的变化和文学活动的转变。从其择生之道的两次转折——放弃科举、卖赋糊口;游谒、打抽丰、组建家庭戏班,讨论李渔为何在顺治中后期开始话本小说的编创,而在康熙初年为何又终止了这一活动;随后,从私家修史的角度入手,去讨论顺治中后期,李渔编修私史与他的话本小说编创之间存在的联系。同时,还涉及了关于李渔造物精神的讨论,分析“造物”思想的来源及其与李渔文学活动中的创新倾向间的关系;再后,分析明清科举对李渔话本小说编创的影响,系统讨论儒家教育、科举制度及八股文对李渔文学活动潜移默化的侵染。 第二章,李渔话本小说艺术论上半部分。首先,分析话本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从人物姓名设计讨论其与小说情节建构之间的关系;随后,分析李渔笔下的人物形象塑造的具体手法——扁平的美、立体的丑——与李渔所推崇的自然思想之间的关系,对李渔究竟是不善于人物刻画还是有意为之的问题进行解答;第三,分析李渔话本小说的命名及其章回设置的数理特征。从三复情节的使用与李渔话本小说“三方共构”模式的转变去探讨李渔在话本小说编创中的创新之处,佳人取代才子或小人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动力,传统的“一见钟情”“小人拨乱”“终成眷属”的模式被打破。第四,从李渔话本小说的现实书写来讨论明代以来竞躁世风对世人的影响。易代之际,关河震荡、战乱频仍在李渔的小说中也有反映,反思“忠孝节义”的正当与否也是李渔话本小说的题中之意。 第三章,是李渔话本小说艺术论的下半部分。着力于对李渔话本小说的本事、情节的追本溯源及现实书写,分条罗列了李渔创作的约二十种话本中的入话、正话部分的本事来源。同时,简要分析代表性地域文化和李渔话本小说的关系,特别是苏州派剧作家与李渔同题材小说、戏曲创作的互动。 结语,对论文中未能展开讨论或存疑并可供继续讨论的问题,加以简要的分析。 附录部分集中讨论李渔话本小说评点。从李渔与杜濬的编创、评点活动入手,分析评点的类型归属、理论价值及其与明清科举制度之间的关系。李渔与杜濬的合作关系是中国小说界中较早乃至最早的专一化、职业化的编评关系。杜潜所作评点的理论价值是值得关注的,涉及到小说的叙事文法、叙述技巧和小说功能论等几大部分。至于明清科举与小说评点的关系,主要讨论八股文的字法、文法对小说评点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