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物资本、专利制度、研发成本与宏观经济增长——基本技术扩散模型的改进重构与理论阐释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dcheng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整个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国民财富与宏观经济增长研究虽偶见中断,但的确由来已久。而自“产业革命”以来,全球宏观经济的客观复杂事实则更是直接催生了形形色色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从哈罗德-多马模型强调经济失衡,新古典主义模型强调资本积累,到现代内生增长模型理论强调技术进步,再到新近研究对政府行为与制度因素的关注——尽管视角与侧重点不尽相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最终目标与根本任务均在于,力图就“时间维度上人均产出巨大增长的源泉问题”,以及“空间维度上人均产出巨大差异的促成原因与潜在收敛机制问题”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本文着眼于经济增长研究的两大根本任务,通过对现有经典模型内生演化体系的整合梳理,及其五大研究范式与四大客观局限的归纳总结,发现大多数现代主流模型的结论并不尽如人意——其要么无法就长期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问题做出真正意义上的回答,要么无法对世界经济的复杂收敛现象予以相对合理的解释。而尽管经济增长的技术扩散模型在上述问题的阐释方面显得相对合理,但却依然存在“实物资本项缺失”、“源于先进中间产品完全垄断假设的经济非效率问题”、以及“先进技术研发成本的外生性问题”等客观缺陷——而针对上述缺陷的理论修正与模型重构,则正是本文的核心任务。  本文首先从概念上对作为经济存量的固定实物资本与作为经济流量的中间投入产品进行了严格的区分,进而在不改变其新古典主义特征的前提下,将实物资本项引入最终产品的生产函数中,从而消除了原模型基本架构的“实物资本项缺失”问题;通过引入产权与专利制度(包括以反垄断为目标的价格管制)严苛程度的抽象衡量指标,从理论上修正了中间产品的完全垄断假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模型的“新古典意义上的经济非效率”特征。与此同时,本文还严格区分了“开创性技术进步”与“深化型技术进步”,引入技术进步的“思想枯竭效应”与“研发基石效应”两个概念,深入探究了先进技术的研发成本与现有技术水平之间的动态关系。  就研究结论而言,本文认为,“资本积累只具有水平效应而不具有增长效应”的传统结论仅在忽略技术进步的条件下成立。若考虑到资本深化,即人均资本存量的持续积累对其他投入要素需求的间接拉动效应,及其对研发行为的促进作用,实物资本的不断深化或可成为长期经济持续增长的驱动力之一。  与此同时,本文研究以数理模型的方式证明,由于先进技术的垄断利润其实是技术研发的主要驱动力,片面的追求新古典意义上的经济效率,以过于宽松的产权与专利制度促进现有技术的广泛使用,或许仅仅是一种以牺牲宏观经济的长期均衡增长率为代价,换得当前经济的暂时性快速增长的短视行为。并且,若考虑到其前提假设的非现实性,以新古典主义的经济效率为参照标准的所谓“非效率”本身就是有失偏颇的。若认识到专利保护程度的设定本身就是一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抉择过程,改进重构之后的模型或将不存在“经济非效率”问题。  另外,考虑到技术开发(包括自主研发与模仿引进)成本与现有技术水平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开创性技术进步”与“研发基石效应”的产生固有的随机性与不可预测性特征,本文认为,全球宏观经济的复杂收敛现象,甚至世界范围内的所谓“经济周期”现象,或许并不总是来源于现实经济运行对“帕累托最优态”的反复偏离,而是来源于真实经济与瓦尔拉斯均衡自身的波动性特征。
其他文献
跨国并购作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之一,可以节省大量的购置成本与时间资源,自上世纪伊始即成为西方跨国公司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借助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1978-2009年,我国GDP年均增速约为10%。中国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是工业化的结果,在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背后却是由工业化导致的日益严重的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逐步成为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和银行业界日益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经过国际银行业近二十多年的经营管理实践表明,经济资本管理是目
随着教学模式以及方式的不断改变,要求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新的方式以及方法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的教学。初中数学是在初中教学中的一个主要的授课内容,也是初中教学中
期刊
预测未来的股票收益率方向对投资者进行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股票的运动趋势表现为上涨和下跌,可以看作是一个二值选择问题,通常用计量方法中的二值选择模型进行研究,大多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