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Jegadeesh和Titman(1993)以美国股票市场数据验证了动量效应的存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到这一现象并进行了实证检验,也有许多投资机构和个人将这一效应运用到投资策略中,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所谓动量效应,是指股票价格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延续过去一段时间的走势,过去一段时间收益较好的股票(赢者组合)未来收益也较好,过去一段时间收益较差的股票(输者组合)未来收益也较差。在做空机制的存在下,可以据此构建做多赢者组合而做空输者组合的投资策略,以进行套利。
然而,如同资本市场上许多“异象”一样,动量效应的存在对现代经典金融理论提出了巨大挑战。对此,经典金融理论的支持者们并不能够做出很好的解释,而行为金融学在近年来的发展虽然对动量效应的成因研究做出了较好的推动,但是鲜有深入到动量效应形成的投资者心理机制这一深层原因。近年来,国外研究者们开始把视角转向不确定下的决策行为机制,对动量效应形成机理进行深入的解释。本文即在此基础上,参照Zhang(2006)研究美国市场数据所用的模型,以中国股票市场2003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的数据为基础,研究了信息不确定性与动量效应的关系。在这里,所谓信息不确定性是指由于市场上可获取信息的结构特征问题,使得投资者难以对股票的基本面做出一个确定性的判断。
由于中国股票市场缺乏统一的分析师评价,因此文章仅选取了Zhang(2006)模型中的四个信息不确定性衡量指标,包括上市公司规模、公司上市历史、股价波动性、经营现金流量波动性。由于各指标间没有综合的作用,因此这种取舍并不影响文章的结论。文章通过对样本股票进行分组来比较收益率差别的方法进行研究。实证检验的结果得出了与美国市场数据实证研究一致的结论,即信息不确定性本身并非直接的风险因子,信息不确定性越大,动量效应越显著。
在实证检验的基础上,本文从奈特不确定性视角出发,在对各种不确定下的决策行为模型进行比较后,引入Liou模型对动量效应与信息不确定性的关系进行了解释。
最后,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本文的局限与建议,希望为有志于在此方面做进一步研究的学者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