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旅游地文化变迁与发展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cliff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旅游地指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旅游目的地。如云南西双版纳、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等旅游。其主体旅游资源是在特定自然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因而其主要旅游产品是民族风情产品,旅游形式主要是民族旅游。  民族旅游地的文化变迁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不仅其现实表现十分庞杂,而且起变迁动因包含了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历时性交迁,民族社区现代化进程中跨越性的文化变迁,以及旅游业发展中共时态文化变迁等。本研究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在引发民族旅游地文化变迁的各种因子中,将旅游产业化因子剥离出来,探讨旅游业发展与当地社区文化变迁的关系,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  这类选题研究的思路是基于这样的逻辑假设:民族旅游地原本属于传统的农(牧)社区,旅游业的发展意味着社区走向开放。产业替代与经济转型使原本相对封闭,宁静的社区环境受到扰动,旧的平衡机制向新的平衡机制转换,传统文化特色必然会出现某种程度的退化或消失。然而这种“退化和消失”也会影响到旅游业发展,进而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该类研究涉及面广、牵连问题很多,故而目前的研究具有几个方面的不足:其一,理论研究注重了旅游业发展对旅游地文化变迁的价值评判;其二,关于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大多着眼于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将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其战略指向均为“保护下开发”的思想;其三,共性缺陷在于对民族旅游地文化变迁方向的主观判断。故而产生似是而非的战略思想,缺乏现实的指导意义。  针对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鉴于文化变迁动因的复杂性及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本文从旅游区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形式入手,着重考察民族传统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表现形态,及变迁内涵,建立旅游产业与文化变迁的对应关系,以此为基点,进一步探讨民族文化变迁的途径及模式,据此提出了民族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战略。  全文分为两大部份。导论全面阐述了本研究的逻辑前提,目的、意义、方法及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最终明确了进行该类研究的立场和观点。正文分为五章,论述了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旅游地的文化变迁、民族旅游地研究现状、民族旅游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影响、民族旅游地文化变迁具体案例及民族旅游地发展战略的文化思考。主要观点是: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变迁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旅游业发展对文化变迁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民族旅游地文化变迁分为“艺术性”变迁和“现代生活”变迁两个层面,均以旅游文化为中介转化为现代民族文化;据此所提出的文化战略由三个群体完成,以利于民族旅游地在文化良性进展的状态下可持续地发展。
其他文献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手工艺作为纯艺术表现和手工制作的结合,是联系了精神创造劳动和体力加工劳动的中介。通过对主要存在于中国云南省剑川县,一个多种文化交融区域的传统木雕为主的手工艺的描述和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曼扫村地处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其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该地区自然医疗、拟人医疗以及现代医疗三种医疗方式构成的多元医疗体系普遍存在,这与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生态环境、
本篇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观和历史唯物观为指导思想,应用民俗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在藏族学者和国内、外藏学家的研究成果,以及本人亲自在田野调查中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印染手工技艺,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染色技艺。蜡染起源于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得到发展,蜡染的明确记载却是自宋代开始。蜡染本流传于
在新媒体语境下,武警部队执行重大任务中新闻传播面临着种种新挑战,需要从强化“三种意识”、正确编码有效沟通、强化资源统筹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 In the context of ne
京族三岛民族成份单一,是一个血缘与地缘高度重合的社区,经济发展的脉络清晰,是研究亲属关系和经济行为的便利范本。京岛的经济转型期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并以“边贸潮”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对阿怒人家庭及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组织的研究,揭示阿怒人多宗教信仰共存这一事实的根源,即“多元统一”的结构和关系,以及以此为模式的思维结构和
本文从民族学的视野,在国际移民的背景下,马来西亚社会发展的脉络中,探讨马来西亚实施新经济政策以来华人社会的变迁。首先说明华人移居马来西亚的背景和条件以及1971年以前的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