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民国私立学校的经费筹措为研究对象,在仔细搜查史料基础上,首先按照时间顺序厘清私立学校的发展历程及其经费的整体概况。其次,将私立学校经费筹措的渠道归为两大类,分别探索每一种经费筹措方式的内容与特征。再次,以私立明德中学、私立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为典型个案,考察两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为摆脱经费困境筹措资金的具体过程,呈现各校筹措资金的艰巨性和经费筹措方式的复杂性。最后总结私立学校经费筹措经验,以关照现实。民国的私立学校历经萌芽、发展、维持几个阶段。在学校经费总量上,私立学校整体上低于公立学校,高等教育阶段公私立学校经费差距最为显著;在经费来源结构方面,私立学校较公立学校更加多元,且各经费来源数比重不一。外源主要包括公私捐款、政府补助、基金资助等方式,通常是私立学校办学之初最重要的经费来源渠道。士绅、商人和资本家、军阀及政界要人、公私团体等都为私立学校做出贡献,捐款主体和方式多样化;政府对私立学校的补助逐渐趋向制度化和规范化,补助的途径有财政补助、教育贷款、土地划拨、税收优惠和学生资助等;完整的管理体制和规范的运作方式,让基金会成为私立学校力争资助的对象。内源主要包括学杂费收入和校产收益两种方式。私立学校学费标准的建立,使其收费有章可循。私立学校学杂费收入要高于公立学校,是私立学校最稳定的收入来源,在私立中小学校经费来源中占据主要地位。校产经营成为扩充学校经费的重要手段。私立学校在建立学校经营理念基础上,利用学校资产以财生财或举办校办产业为学校提供资金。在经费困境面前,私立明德中学通过广拓人脉,艰辛募捐走向卓绝,私立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以产养学,甚至不惜举债办学,逐步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在实际筹资过程中,办学卓越的私立学校往往将内外源两种经费筹措方式相结合,建立多元化的经费筹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