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78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步入了高速持续的发展阶段,同时随着生产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2006年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更是极大地激励了企业技术研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当今,自主创新正在逐步取代技术模仿而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甚至是主要引擎。 到目前为止,关于新兴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技术进步模式从以技术模仿为主到自主创新为主的转变”,还缺乏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支持和借鉴。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充分吸收和发展了现有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实际发展特点,从企业规模、产业特征和技术进步策略选择的视角出发,通过理论实证方法探析了:诸如中国的新兴发展中国家,政府如何通过宏观调控手段以及发展技术生产要素市场,有效地解决企业技术研发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为中国顺利实现技术进步模式的转变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证依据。 本文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章为导论部分,介绍论文的选题意义、结构安排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主要回顾和总结了现有相关文献。第三章为理论模型分析部分,建立了一个基于新兴国家视角的技术创新扩散模型,就企业规模、产业特征及技术策略选择进行了相关分析。第四章,对中国与新兴国家的经济发展特征与技术进步模式进行较系统的对比分析。第五章和第六章为实证分析部分,第五章主要从中国区域层面,就技术创新效率、研发策略以及政府技术研发宏观调控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检验;第六章,则从工业层面,对各行业技术研发创新效率、政府财政补贴效果、企业自主研发强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检验。第七章,就中国改革开放后发展路径的改变、技术进步模式的变化等情况进行了论证和分析。第八章为总结全文,指出不足之处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了下列主要结论:第一,企业规模、产业特征与技术进步策略选择之间具有内在相关性,因此对于新兴发展中国家来说,应根据本国产业特征以及国内外产业发展水平的差异性,针对不同规模企业施行适宜的技术研发创新激励政策。第二,公共研发、政府技术研发财政补贴对企业技术进步和研发投入增加具有积极的促进效应。第三,从企业技术创新倾向性来看,生产技术水平、行业内外资技术外溢效应程度与企业自主创新强度和倾向呈显著正向相关关系,表明外资企业技术外溢效应对技术创新规模和效率的提升依然发挥着积极作用。第四,从本文理论实证研究的引申意义来看,技术创新具有较强的区域和行业非均衡性特点,因此在今后“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对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地区和产业的适当“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