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 ToM)研究已成为近20年来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研究热点。“心理理论”并非指一般科学意义上的理论,而是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因果性预测和解释的能力。心理理论是儿童有效的社会认知工具,它能够使儿童更好地适应日常社会环境,是个体生存于社会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内容。心理理论作为儿童社会认知的基础,其文化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变量。因此,要想得出儿童心理理论的普遍性结论,还需要大量跨文化的研究。而且,经典研究大都集中在3—5岁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但不能因为4岁左右儿童对心理的认识有一个质的飞跃或显著的变化,就说明4岁以后的儿童的心理理论就没有发展变化了。Kuhn(2000)明确地主张把心理理论研究和认识发生理解的研究结合起来,提出了心理理论的毕生发展观点。因此,本研究聚焦于7—9岁儿童的心理理论的发展变化,拓展了研究对象的年龄范围,为心理理论的毕生发展观提供有效证明。同时,以社会文化结构论为理论基础,采用二级错误信念和失言理解任务进行的跨文化实验研究。研究以中德两国191名7-9岁幼儿为实验被试,考察并比较研究对象心理理论发展的水平,以期获得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事实资料,检验、丰富和创新儿童心理理论,为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实验支持。通过深入的分析,得到了以下的结论:1.7-9岁中德两国儿童心理理论能力发展存在显著性差异;2.年龄是影响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主要因素,中德两国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8岁是转折点,且无性别差异;3.7-9岁年龄段二级错误信念发展水平比失言理解能力高一些;4.在心理理论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上,中国7-9岁儿童低于德国儿童;5.在失言理解任务中,7、8和9岁儿童理解意图较困难,理解认识和情绪心理状态相对容易,8岁是三种心理状态理解发展的一个转折点。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和分析,笔者认为:文化背景差异是造成中德两国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不同的重要原因,同时,教育制度的差异也是关键影响因素,另外,亲子关系、假装游戏、教养方式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中德两国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针对以上原因,笔者提出:大力提倡混龄教育,提高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水平;重视体验教育,诱导幼儿体验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开展假装性游戏,充分挖掘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的潜力;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