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血清miR-345对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同期放化疗的疗效预测作用研究目的:术前同步放化疗(pre-CRT)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是局部晚期直肠癌的标准治疗模式。然而,尽管临床上我们所给予的放化疗剂量和药物基本类似,患者却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治疗反应。本研究主要探索miRNA在预测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术前同步放化疗敏感性方面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我们前期筛选出3对治疗前分期匹配的直肠癌患者,其中3例为放化疗极度敏感者(TRG=1),另外3例为放化疗不敏感者(TRG=4)。将此6例患者的放化疗前组织冻存标本进行miRNA芯片分析,筛选出具有表达差异的miRNAs分子,其中miR-345在放疗不敏感组中的表达显著上调,并且通过预实验证实miR-345还能够分泌进入外周血。后续通过随机挑选的20例直肠癌组织标本(10例为TRG 1/2,10例为TRG 3/4),87例血清训练组标本和42例血清验证组标本进行实时定量PCR检测,明确miR-345的表达与放化疗后TRG分级降低之间的关系,通过ROC曲线评估其预测放化疗敏感性的能力,应用Kaplan-Meier分析以及log-rank检验判断miR-345的表达高低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结果:组织验证组、血清训练组和血清验证组中均显示低表达的miR-345与直肠癌放化疗敏感显著相关。同时在血清训练组中还观察到,相对于miR-345高表达的患者,低表达者具备更优的3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结论:血清miR-345能够预测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术前同期放化疗的敏感性,其具备作为一种无创的分子标记物来指导局部晚期直肠癌整体治疗策略优化的潜质。第二部分结直肠癌寡转移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疗效分析研究目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复发或转移性的肿瘤患者。此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我院应用SBRT治疗结直肠癌寡转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并尝试探索最佳的SBRT治疗剂量。材料与方法:自2009年到2014年间,共有52例包含92个枚转移灶的结直肠癌寡转移患者纳入本次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38例,女性14例。全组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8岁,约38.4%的患者在SBRT治疗前接受过诱导化疗,中位的化疗周期数为7.5个(3-16)。我们通过smoothHR和dfmacox算法观察等效生物剂量BED的变化与局部复发风险的关系,通过Kaplan-Meier以及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剂量组间患者的局部控制率以及总生存率的差异。研究结果:全组患者的中位随诊时间为15个月(0-82)。1年,2年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6.0%和70.8%,1年,2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8.2%和62.5%。共有9例患者发生局部复发,其中6例患者为同时性寡转移者,另有1例患者在接受SBRT治疗入组前1年,曾接受过肺转移灶的手术切除。同时,我们还发现SBRT治疗的等效生物剂量(BED)与局部复发风险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关系,当BED超过90Gy时,患者的局部复发风险逐渐降低,后随着BED的逐渐升高,其局部复发风险持续降低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波动(lnHR<0)。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接受高剂量放疗(BED ≥ l00Gy)相对于低剂量放疗患者(BED<100Gy)能够为患者带来局部控制率以及总生存率的获益,其2年的局部控制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82.2%vs 54.9%以及74.9%vs 48.1%。同时,诱导化疗的参与未能使患者获得总生存的获益。在随诊过程中,除1例既往接受过长期的抗血管生成治疗和多周期诱导化疗的患者死于急性肠道出血外,我们未观察到其他3度及以上的急性和晚期治疗相关毒性。结论:SBRT是一种高效而安全的结直肠癌寡转移的局部治疗手段,BED ≥ 100 Gy可能是最佳的治疗剂量。诱导化疗的价值尚需进一步评估和验证,对于既往接受过长期化疗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患者,须警惕肠道大出血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