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针对典型喀斯特地区土壤水分动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岩溶石漠化地区土壤含水量变异特征 研究区土壤水分贮量与降雨量之间具有滞后性,随时间具有周期性,周期为45~75d,春季为消耗期;夏、秋季为恢复补充期;冬季为相对稳定期。 20cm深度是土壤水分垂直变异的“拐点”,其变异系数Cv与深度(h)之间具有Cv=0.244h-0.21的幂函数关系。提出Cv>0.1200、0.1200≥Cv≥0.1000和Cv<0.1000的活跃等级划分标准,把0~20cm、20~30cm和30~50cm土层分别划分为活跃层、次活跃层和相对稳定层。 2岩溶石漠化地区土壤含水量变异影响因素 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降水,湿度与气温的影响分别为正相关与负相关;石漠化治理有利于土壤含水量提高,土壤含水量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且阴坡好于阳坡;当植被盖度大于60%时,盖度每增加10%,浅层土壤含水量增加可达5%~15%,高于深层土壤;土壤厚度、土壤质地和土壤结构对土壤含水量都具有影响,但土壤化学性质对土壤含水量影响不大。 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影响其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因子不一;其回归方程分别为: 灌丛地:Y=12.437+2.154X3+8.366X5-1.315X11-0.103X1; 退耕地:Y=16.809+1.128X3+2.087X4; 木豆地:Y=109.272+1.886X3-48.412X6-0.326X1+0.215X2+0.017X9 上式可看出退耕地土壤水分受外界影响较小,在整个生长发育期相对稳定,利于喀斯特石漠化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