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实践产生了各时期的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它包括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等。资产管理理论产生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它强调为了满足充足的流动性要求,商业银行应该对资产进行合理的分配。其重心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该理论又包括商业贷款理论(Commercial Loan Theory)、可转换理论(The Shiftability Theory)、预期收入理论(The Anticipated Income Theory)、资产结构理论(The Asset Structure Theory)等。负债管理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它强调商业银行要通过主动负债来维持流动性并支撑盈利,而其工作重心却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方。该理论又包括资金购买理论和金融产品销售理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产生了现代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从本质上来说,现代资产负债管理理论(ALM,Asset-liability Management)就是商业银行对其资产与负债综合协调管理的金融理论和模型。随着金融市场的易变性、复杂化和计算技术、应用数学的长足发展,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趋于更精确化、定量化。但是,我们知道,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三性”目标(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抽象本质,使得银行操作部门难以把握其精髓,而且<WP=5>“三性”目标的解释和应用上的非标准化更是掩盖了ALM的潜在价值,使得其作用难以充分发挥。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对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目标替代原理的三个目标进行量化,建立了一个分析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三个目标相互约束的条件下,寻求一个最佳的目标组合,以期能进行更有效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我国商业银行在入世后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这要求他们在经营管理模式上不断摸索。该模型也正好符合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要求。